首页 >
拟南芥
✍ dations ◷ 2025-04-03 17:20:05 #拟南芥
拟南芥(学名:Arabidopsis thaliana),又名阿拉伯芥、鼠耳芥、阿拉伯草,是一种原生于欧亚大陆的小型开花植物。拟南芥被认为是一种杂草;它是在路边和被扰动土地上被找到的。拟南芥是一个生命周期相对较短的冬季一年生植物,它是植物生物学和遗传学领域的流行的模式生物。对于一个复杂的多细胞真核生物,拟南芥有一个相对较小的基因组,大约135兆碱基对(Mbp)。拟南芥是第一个基因组被完整测序的植物。它是理解许多植物性状的一种流行的分子生物学工具,包括花的发育和向光性。植物学家和生物学家在190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拟南芥,1945年前后首次对突变体进行了系统描述。拟南芥现在已经被广泛的用于研究植物科学,包括遗传学,进化,种群遗传学,和植物发育研究中。尽管拟南芥在农业上并无多少直接的贡献,但有几个优点使其成为研究有花植物的遗传、细胞、分子生物学的一个有用的模式生物。其在农业科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正仿佛小鼠和果蝇在人类生物学中的一样。拟南芥基因组之小有利于基因定位和测序。其基因组大约为12,500万碱基对和5对染色体,在植物中算是小的。在2000年,拟南芥成为第一个基因组被完整测序的植物。在探明至今已发现的25,500个基因的功能上已作出了非常多的工作。植株之小与生活周期之短同样也是拟南芥的优点。实验室常用的许多品系,从萌芽到种子成熟,大约为六个星期。植株之小方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培养,而单个植株能产生几千个种子。此外,其自花传粉的机制也有助于遗传实验。 所有这些都使拟南芥成为遗传研究的模式生物。最后,利用根瘤农杆菌把DNA转化进拟南芥基因组已是常规操作。而现在利用“花序浸渍法”(floral-dip)进行转化并不涉及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1873年,亚历山大·布朗第一次用文献记录了拟南芥的突变体。然而,直到1943年,拟南芥作为模式生物的潜能才有文献记录。 这个突变体现在称为AGAMOUS,而这个突变的基因也在1990年被克隆分离出来。数千个拟南芥天然近交种质(accessions)从整个自然和引进的范围内已经被收集。这些种质表现出相当大的遗传和表型变异,可以用来研究这个物种适应不同的环境。拟南芥已被广泛作为花的发育模型之研究。1991年,Enrico Coen和Elliot Meyerowitz总结了金鱼草及拟南芥中的经典遗传实验结果,提出了被子植物花器官发育的经典ABC模型,成为植物发育生物学领域的一大里程碑式发现。根据这个模型,花器官特征基因分为三类:A类基因(影响萼片和花瓣),B类基因(影响花瓣和雄蕊),C类基因(影响雄蕊和心皮)。这些基因编码转录因子,在开发过程中结合在其各自的区域中导致组织规格。虽然通过拟南芥花发育的研究,但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其他开花植物。感光光敏色素A,B,C,D和E介导的红色光为基础的向光性反应。理解这些受体的功能,帮助植物生物学家理解调节光周期(英语:Photoperiodism),萌发,黄化现象,和避荫的植物信号传导级联。UVR8(英语:UVR8)蛋白检测UV-B光并排解响应这种DNA损伤的波长。拟南芥被广泛用于向光性,叶绿体定位,气孔开度和其他受蓝光影响的过程的遗传基础研究 。这些性状响应于由光促进的光接收器感知的蓝光。理解植物如何抵抗保护世界粮食生产以及农业是非常重要的。已经开发了许多模型系统以更好地理解植物与细菌,真菌,卵菌,病毒和线虫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拟南芥一直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有力工具,也就是植物与致病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from Kimball's Biology Pages
相关
- J01FA·B·C·D·G·H·QI·J·L·M·N·P·R·S·VATC代码J01(抗菌药)是解剖学治疗学及化学分类系统的一个药物分组,这是由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方法整合中心(The WHO Collaboratin
- 重量在科学与工程学上,物体的重量指的通常是重力作用在它身上的力。重量是矢量,它的量(标量)一般用斜体 W {\displaystyle W} 表示。
-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语: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化学家。提出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阿伦尼乌斯理论,研究了温度对化学反应速
- 多卤代化合物多卤代化合物(Polyhalogenated compounds)简称PHC,是指其中有许多卤素取代基的化合物。因为这类化合物容易在人体内累积,而且其中有许多有毒及致癌的化学物质,因此格外受到关注。
- 热中子中子温度,亦称中子能量,指的是自由中子的动能,单位通常是电子伏特。由于中子经过不同温度的减速剂会有不同的速度分布,一般可以使用温度来衡量中子的动能。中子的能量分布基本上
- 景天庚酮糖景天庚酮糖(英语:Sedoheptulose),即D-阿卓-2-庚酮糖(英语:D-altro-2-heptulo-se),是由七个碳原子构成的酮糖。存在于几乎所有景天科植物中。其衍生物是单糖降解代谢的中间物。果聚糖
- 勃艮第勃艮第公国(法语:Duché de Bourgogne;拉丁语:Ducatus Burgundiae;荷兰语:Hertogdom Bourgondië)是一个曾存在于918年-1482年间的欧洲国家,领土曾囊括今法国东部勃艮第-弗朗什-孔泰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英语: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简称DIC),又称消耗性凝血病,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活化,使凝血酶增多,微
- 天然药物化学天然产物(英语:Natural product)是在自然界中由活生物产生的那些通常具有药理学或生物学活性的化学物质,可被用于药学上的药物研发与药物设计;而天然产物化学是运用现代化科学理
- 乙酰化乙酰化(英语:Acetylation;IUPAC命名:ethanoylation)又称乙酰基化或乙酰化作用,是指将一个乙酰官能基加入到一个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反应。反之将乙酰基移除的反应称为脱乙酰作用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