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尔逊

✍ dations ◷ 2025-04-04 23:39:31 #1837年出生,1911年逝世,美国新教徒

亚瑟·塔潘·毕尔逊(Arthur Tappan Pierson,1837年3月6日 – 1911年6月3日)是一位美国长老会牧师,早期基要主义领袖,作家,讲过超过13,000篇道,写过超过50本书,并且因着他作为横跨大西洋讲道施工的一部分,所以毕尔逊在英格兰和苏格兰也很有名。作为司可福的朋友,他是《司可福串注圣经》(1909)的编者之一,德怀特·莱曼·穆迪、乔治·慕勒,同时他也是乔治·慕勒的朋友(他写了传记《布里斯托尔的乔治·慕勒》)、还有Adoniram Judson Gordon和司布真也是他的好友,他还接续司布真,从1891年到1893年在伦敦都城会幕(Metropolitan Tabernacle)讲道,并且获得极大的成功。纵观他的一生,毕尔逊担任过全世界许多城市教会的牧师,并且致力于关心贫穷人。

毕尔逊也是信心差会(faith missions)的鼓吹者,宣扬要在他那一代人福音化世界。1870年以前,在美国只有大约2000名全职传教士,其中10%向国内的印第安人传教。1880年代,毕尔逊参与推动了声势浩大的海外传教运动——学生志愿运动(Student Volunteer Movement)。在19世纪末期,他作为这场运动的领袖,提倡海外宣教。1910年,在毕尔逊退休之后,毕尔逊来到了韩国。并且在1912年,他在韩国建立了毕尔逊圣经学院,即今天的平泽大学。

毕尔逊出生在美国纽约市,是家中的第9个孩子,父亲斯蒂芬·毕尔逊,母亲萨利·毕尔逊,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主张废奴主义。他的名字得名于著名的废奴主义者Arthur Tappan。1850年,毕尔逊13岁时,他参加了卫理公会的奋兴聚会,首次公开接受基督信仰。1857年毕业于纽约州克林顿的哈密尔顿学院,1869年毕业于纽约协和神学院。1860年,他娶了萨拉·本尼迪克特;他们一共有7个孩子,这七个孩子都在15岁之前信主,并且后来成为牧师,宣教士和平信徒的领袖。当毕尔逊40岁的时候,作为底特律最大教会的牧师,他参加了一系列关于宣教的课程,并且意识到自己非常骄傲,贪婪,和想要成为富有。因此,他决定代领他富有的教会去帮助那些底特律的平穷人。接着他废除了教堂座椅的租金,决心要靠着信心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889-1890年期间,他去到英国宣教。自从1888年开始,他作为世界宣教回顾的编辑,分别在1891年和1892年去过罗格斯学院和英格兰讲宣教。当查理斯·司布真的白莱特氏疾病使他不能讲道时,他请求毕尔逊来代替他的位置直到康复为止。可是,司布真却出乎意料的在1892年1月31号的那一天去世了。所以城市会幕的信徒要求毕尔逊继续留下服侍,就这样他在那里牧养了两年。值得注意的是,司布真竟然请求一位并没有接受成为信徒受洗的长老会牧师来接替他的位置。因为毕尔逊认为只要在婴儿受洗的话也可以,不一定要在真正信主的时候再次受洗。后来,他承认信徒受洗是正确的,所以在1896年2月1日,司布真的弟弟-雅各·司布真在毕尔逊58岁的时候施了洗。

毕尔逊在北方会议的时候和慕迪有过交谈,他并且是凯锡克培灵会的讲员,致力于推广圣洁和敬虔。在这个阶段,乔治·慕勒和其他人帮助了毕尔逊的末世论从后千禧年改为前千禧年。作为一个宣教讲员,他影响了罗伯特·斯比尔,撒母耳·池维谋,霍勒斯·安德伍德和约翰·穆德这些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们,愿意将自己的性命致力于宣教。

除了在宣教方面的贡献,毕尔逊最著名的影响是起源于他对正统的献身。当自由主义横扫主要教派时,毕尔逊参与到了其他的一些别的基督教领袖当中,出版了《基督教基要原理》,-即一系列的册子,为的是回答那些对基督教批评的人。因为他的护教学能力,毕尔逊被邀请到撰写这一系列册子当中的五篇文章。每一个册子被免费发放到整个美国的牧师手里。而这一举动,标志着美国教会历史上的基要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争论的开端。同时,这些册子被合并成12卷的一套书。这些书现在被装订成了5卷一套。从此,毕尔逊也被经常成为“基要主义之父”。

他最有名的一本书叫作《在基督里》(1898),从这里他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短短的一句“在基督里”-一个介词跟着一个适当的名字是理解整个新约的关键。

在他退休之后,他继续在国内外各个教会和会议上讲道。1910年,他来到了韩国的一些教会里教导,1911年去世。1912年10月15日,毕尔逊圣经学院-即现在的平泽大学按照毕尔逊的意愿上建立。许多的牧师和学者出身于这个学校。毕尔逊的墓碑是一个打开的圣经,这个圣经上刻有两节经文:第一节是约翰一书5:11:“这见证就是神赐给我们永生,这永生也是在他儿子里面。”,第二节是马太福音28:19:“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



相关

  • 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卫生院可以指:
  • 蜥脚形亚目蜥脚形亚目(学名:Sauropodomorpha,或译作蜥脚亚目)意为“蜥蜴般的脚”与“形态”,是蜥臀目的一个演化支,包含蜥脚下目、与其祖先近亲(原蜥脚下目,可能是并系群)。蜥脚下目是一群长颈
  • 揆一揆一(荷兰语:Frederick Coyett,1615年-1687年10月17日),直译为弗雷德里克·科耶特,是一名瑞典贵族、荷兰东印度公司官员,也是台湾荷兰统治时期的第十一任最后一任台湾长官。揆一于16
  • 英属缅甸殖民时期:现代:英属缅甸,是大英帝国在中南半岛上的一个殖民地,存在于1824年至1948年。原先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37年成为独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改为缅甸国
  • 普通百里香普通百里香(学名:、英语:common thyme),也叫花园百里香(英语:garden thyme)、南欧百里香,是唇形科百里香属常绿亚灌木,原产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摩洛哥亦有分布。虽然也叫英国百里香(英
  • 奈迈施·拉斯洛奈迈施·拉斯洛(匈牙利语:Nemes László,1977年2月18日-),出生名奈迈施·耶莱斯·拉斯洛(Nemes Jeles László),匈牙利电影导演。2015年他执导的首部电影长片《索尔之子》成为第68
  • 约瑟·伯特兰约瑟·路易·弗朗索瓦·伯特兰(Joseph Louis François Bertrand)(1822年3月11日-1900年4月5日),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史学家。伯特兰的父亲亚历山大·伯特兰是医生,英年早逝
  • 最昂贵画作列表最昂贵画作列表是一个记录目前已知最高交易价格画作的列表。梵高的《向日葵》在1987年创下的上榜作品最早的交易记录。“现代”画作(从1888年开始计算)第一次成为纪录保持者,之
  • 小妇人 (1933年电影)《小妇人》(英语:)是一部于1933年上映的美国法典前剧情片。该片由乔治·丘克执导,并由凯瑟琳·赫本、琼·本内特(英语:Joan Bennett)、弗朗西丝·迪伊(英语:Frances Dee)和珍·帕克(英
  • 程允和程允和(1844年-1922年),字平斋。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清朝军官。十九岁以武童身份参军,在宋庆毅军效力,为百夫长,为宋庆左右手,转战豫、直、山、陕、蒙古等省,曾驻兵河南,军纪严明,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