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

✍ dations ◷ 2025-05-15 09:04:58 #王士禛
清禹之鼎绘《王士禛幽篁坐啸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王士禛(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赐名士祯,小名豫孙,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代著名文人,进士出身,康熙年间官至刑部尚书。工诗文,勤著述,著作有《渔洋山人精华录》、《池北偶谈》等五百余种。王士禛的“禛”字,在他死后,于雍正时因避讳 ( 雍正汉名为爱新觉罗胤禛 ),被人改称王士正。乾隆帝复赐名士祯,并追谥文简。明崇祯七年,闰八月二十六日出生于豫省官舍,祖父呼之小名豫孙。祖父王象晋,官至明朝河南省布政使。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二十六日,王士禛生于豫省官舍,象晋于“豫”得“孙”,遂命其小名为“豫孙”。七岁入乡塾,后娶山东邹平张延登之孙女为妻。顺治七年(1650年),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顺治十五年(1658年)戊戌科进士,集诸名士于大明湖,举办秋柳诗社,赋《秋柳诗》,次年(1659年),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到康熙帝召见,转侍读,入值南书房。升礼部主事。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不久,因受王五案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居家筑有藏书楼池北书库,位于山东新城县。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月十一日卒。生前收藏被贫困的子孙典卖殆尽。渔洋与长兄王士禄、二兄王士禧、三兄王士祜皆有诗名。其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古夫于亭杂录》、《分甘余话》、《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等。作中间有明季入清之家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士禛等以清新俊逸之才,范水模山,批风抹月,倡天下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天下遂翕然应之。”但《提要》同时指出其作品有“轻信小说与附会经意”的毛病,并以《古夫于亭杂录》一书为例,说该书“杂引众说,往往曼衍,又征据既繁,时有笔误”。袁枚称王士禛的诗歌“不过一良家女,五官端正,吐属清雅,又能加宫中之膏沐,薰海外之名香,取人碎金,成其风格。”,“然稍放纵,不加检点,便蓬头垢面,风姿全无。”钱锺书指王士禛的诗善于掩饰自己天赋之不足,在《谈艺录》中评渔洋诗:“一鳞半爪,不是真龙”,又说“渔洋天赋不厚,才力颇薄,乃遁而言神韵妙悟,以自掩饰。”王士祯与蒲松龄是好友,曾为蒲评点《聊斋志异》并题诗共勉:“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随着《聊斋》的传世,这首卷头诗也成为王士祯最有知名度的作品,有时甚至被误以为是《聊斋》作者蒲松龄所作。

相关

  • 会厌炎会厌炎(Epiglottitis)是会厌部位(舌根部上方的软骨,可避免食物进入气管)的发炎。症状一般会出现的很快,症状包括吞咽困难,也会造成流口水、声音改变、发烧以及呼吸加快等症状,因为会
  • 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汉斯·克里斯蒂安·革兰(丹麦语:Hans Christian Gram,1853年9月13日-1938年11月14日),丹麦细菌学家。革兰氏染色法的发明人。1853年9月13日,革兰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早年在哥本
  • 钾离子通道在细胞生物学的范畴,钾离子通道是最广泛分布的离子通道,且几乎存在大多数的生物中。 它们具有钾离子选择性的孔洞在细胞膜上,并且存在于大多数的细胞,控制了广泛的生物功能。钾
  • 流汗汗液,或汗,是由人等高等动物透过汗腺所分泌出的液体。汗的分泌受到植物性神经系统调节。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约占总成分的98%到99%,其余物质为氯化钠,极少量的尿素、氨和其他盐类
  • 咳嗽咳嗽是一种呼吸道常见的突发性症状,咳嗽由气管、支气管粘膜或胸膜受炎症、异物、物理或化学性刺激引起,咳嗽时先是声门关闭,呼吸肌收缩,肺内压升高,然后声门张开,肺内空气喷射而出
  • 脑脊液脑脊液或脑脊髓液(Cerebrospinal fluid)是充满在脑部内颅骨与大脑皮质之间的蛛网膜下腔的透明体液,准确的来说是位于脑膜的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它是一种含有微神经胶细胞的纯
  • 电影电影是一种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及听觉艺术,利用胶卷、录像带或数字媒体将影像和声音捕捉起来,再加上后期的编辑工作而成。电影中看起来连续的画面,是由一帧帧单独的照片完成的,至
  • 抗菌药之时间表以下为抗菌药开始发售之时间,并不是发明年份。
  • 空气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它主要由78%的氮气、21%氧气、还有1%的稀有气体和杂质组成的混合物。空气的成分不是固定的,随着高度的改变、气压的改变,空气的组成比例也会
  • 死亡学死亡学是一门研究死亡的学问。它调查死亡的外在环境与状况,以及相关生还人士的心理状况,以及广大社会对死亡的态度。基本上这门学问跨越许多领域,经常在医疗、护理、兽医等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