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民族阵线

✍ dations ◷ 2025-02-23 22:41:43 #伊朗政党,伊朗革命政党,伊朗自由主义,伊朗政治组织,民族主义政党,伊朗民族主义,伊朗世俗主义

伊朗民族阵线(波斯语:جبهه‌ی ملی ایران‎)是伊朗政治家穆罕默德·摩萨台与其他在1940年代的法国接受教育的伊朗世俗主义者、民族主义者一起成立的反对党。这个政党在1953年伊朗政变之前把持伊朗议会多年,此后作为反对派继续运作。

穆罕默德·摩萨台在1940年代成立伊朗民族阵线,这是一个包含各个政党和组织的政治联盟,当中最重要的是伊朗党、劳动党、国民党、德黑兰市集贸易协会及工艺工会。

自成立之初,伊朗民族阵线就反对西方支配及控制伊朗天然资源及利益的现状,这种情况是源自卡扎尔王朝向殖民者颁发特许权。英伊石油公司的前身收购了威廉·诺克斯·达西拥有的特许权,到1940年代,伊朗的石油资产落入英伊石油公司的手里。达西在1901年与波斯沙阿穆扎法尔丁·沙就特许权而进行协商,沙阿向他授予为期60年的石油勘探特许权,但并不涉及金钱交易。伊朗石油在当时是英国政府在海外的最大单一投资,掌有英伊石油公司的51%股权。礼萨汗在1933年取消了与达西的协议,以新的协议取而代之,但后来成为BP的英伊石油公司并没有遵守该协议向伊朗政府支付税款。伊朗民族主义在1940年代末期不断滋长,在摩萨台的主导之下,伊朗议会试图与英石油公司签订新协议,但英国政府不愿意放弃他们的利益而拒绝有关的修订。虽然英伊石油公司能够牟取暴利,但“他们的伊朗工人待遇极差,生活环境恶劣”。

民族阵线以国有化伊朗石油资源为目的,并寻求与美国建立直接的关系来抵消英国对伊朗内政的干预。民族阵线在1951年4月成为执政联盟,摩萨台当选为总理。摩萨台的外交部长侯赛因·法特米落实在3月获得议会通过及参议院认可的“石油国有化条例”。沙阿不情不愿地签署的这条法例要求国有化英伊石油公司的资产,引起英国的报复,伊朗在阿巴丹危机期间几乎损失所有的石油收益。

在英国的要求下,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威尔授权中央情报局推翻摩萨台政府,是为1953年伊朗政变。在政变之前,民族阵线由四个主要政党组成:1946年由伊朗自由主义者创立的伊朗党,主要人物有卡里姆·桑贾比(Karim Sanjabi)、古拉姆·侯赛因·萨迪吉(Gholam Hossein Sadighi)、艾哈迈德·济拉扎德(Ahmad Zirakzadeh)及阿拉-亚尔·萨利赫(Allah-Yar Saleh);达瑞许·福鲁哈尔(Dariush Forouhar)成立的民族党;劳动党(穆扎法尔·巴加伊及哈利勒·马利基领导的左翼政党,提倡社会主义);及阿亚图拉阿布-卡西姆·卡沙尼领导的伊斯兰政党穆斯林战士协会。

在英国的情报机关秘密情报局的支持下,中情局策动1953年伊朗政变,受此影响,民族阵线被定性为非法组织,其最高领导人遭到逮捕,接受军事法庭的审讯。虽然身为总理的法兹卢拉·扎赫迪(他被中情局收买协助推翻摩萨台,并帮助沙阿巩固权力)在名义上掌权,但这次军事政变奠定了穆罕默德-礼萨·巴勒维成为伊朗最高领导人的地位。在受到全面打压之下,多位原来是民族阵线的党员(主要是低级的领导人)成立了一个叫伊朗民族抵抗运动的地下组织。未来的伊朗总理迈赫迪·巴扎尔甘及沙普尔·巴赫蒂亚尔也是这个组织的成员,他们的目的是通过竞逐自由公平的选举来重建民主。他们的活动大抵都只是局限于派发宣传单张及试图参选1954年的议会选举(但选举存在舞弊,令支持沙阿的议员得益)。不过,伊朗民族抵抗运动在当局的施压下很快就瓦解。民族阵线在1960年得以重新成立,当中有不少知名的人物,如卡里姆·桑贾比、迈赫迪·巴扎尔甘、阿拉-亚尔·萨利赫、沙普尔·巴赫蒂亚尔、阿迪布·博鲁曼德、阿斯加尔·帕尔萨、达瑞许·福鲁哈尔、古拉姆·侯赛因·萨迪吉、穆罕默德·阿里·松吉等,他们的目的是扶助摩萨台重新上台,重建君主立宪制。最初,民族阵线看似愈加壮大,但各位领导对于民族阵线的组织、对抗沙阿政权的手段、追求的政体等问题存在分歧。这些纷争导致民族阵线的高层与激进的学生陷入紧张的关系。巴扎尔甘、马哈茂德·塔莱加尼(知名的伊斯兰教士)等人成立了伊朗自由运动,他们的理想是建立一个民主的伊朗,而伊斯兰教则会在国家和社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与民族阵线的世俗主义有所不同)。

阿里·阿米尼在1961年出任总理,有不少人都相信沙阿是碍于美国肯尼迪政府的施压下才选择阿米尼,这也是民族阵线坚持不与阿米尼政府合作的理由之一,令政治局势越趋恶劣。1962年,由于阿米尼计划裁减军事开支,与沙阿有所争执,阿米尼辞任总理。在翌年的1963年6月,德黑兰、库姆、马什哈德、设拉子及瓦拉明发生大规模的宗教叛乱,被伊朗军队武力镇压。叛乱的原因是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被捕,他是沙阿的强烈反对者,并反对沙阿的土地改革及赋予投票权给妇女的计划。民族阵线大约在这个时候得以重新成立,包括在内的组织有伊朗自由运动、民族党、社会主义协会(哈利勒·马利基领导的组织,曾经因为参加伊朗人民党而不被民族阵线接纳)及激进的学生。

先后两次再度成立的民族阵线在对抗沙阿政权的手法上有不同之处。前者相信能够与沙阿及政府高官协商,和平地带来民主。与这种温和的方式不同,后者采取公民抗命及示威的手段,迫使政府要向反对派妥协,否则就面临倒台的危机。不过到1964年,穆罕默德-礼萨·巴勒维已经大权在握,为了迅速巩固地位,他增加了萨瓦克(国家情报机关)的权力。萨瓦克可以拷问和杀害反对派,甚至是批评政权的普通市民。在重压之下,民族阵线在1970年代可以说是已经名存实亡(但其在美国和欧洲的海外支部仍继续运作)。

在卡里姆·桑贾比(摩萨台政府的教育部长、民族阵线的领袖)、沙普尔·巴赫蒂亚尔(摩萨台政府的劳工部副部长、伊朗党党魁)及达瑞许·福鲁哈尔(民族党党魁)的努力下,民族阵线在1977年末死灰复燃。三人联署的一封公开信委婉地向沙阿提出批评,并呼吁他重新建立君主立宪制、释放政治犯、尊重言论自由及举行公平自由的选举。


1978年1月,一份亲政府的报章发表一篇文章攻击霍梅尼,指他是英国的间谍和反动份子,圣城库姆发生暴力冲突。虽然政府以强硬手段镇压示威者,并且有萨瓦克的震慑作用,但动乱未有平息的迹象,并蔓延至大不里士等城市。大不里士被暴徒抢掠及占领。到1978年末,几乎全国(不仅是反对派)都对沙阿表达愤懑,暴动、示威和与军队和警方的街头冲突越发激烈和血腥。至此,霍梅尼已毫无争议地成为这次暴动的精神领袖。代表民族阵线的桑贾比来到巴黎与霍梅尼会晤,并“简短地宣称伊斯兰教和民主是他们的基本信条”,就民族阵线制定两个目标:废除君主制及建立民主的伊斯兰政府。

这与民族阵线一直以来就持有的改革君主政体的目标有所偏离,在内部造成一些冲突(虽然大部分人都支持新的理念)。三位领袖之一的沙普尔·巴赫蒂亚尔却接受沙阿的邀请出任伊朗总理,条件是沙阿保证自己不行管治之权,令民族阵线的内部摩擦变成公开决裂。巴赫蒂亚尔与沙阿合作的决定导致民族阵线把他视为叛徒,把他逐出民族阵线。

沙阿在1月16日离开伊朗,政府在2月11日倒台,霍梅尼成为伊朗的政治领袖,民众欣然庆祝。民族阵线起初支持临时革命政府及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即使霍梅尼早前与桑贾比作出联合声明,但他“明确拒绝把民主这个词语载于国名及宪法之上”。民族阵线很快就知道霍梅尼追求的伊斯兰社会是建基于伊斯兰教法学家的监护(法基赫的监护)及传统伊斯兰教法的神权统治,而不是民主。

1981年6月,议会通过了报复法(基沙斯,即是“血债血偿,以眼还眼”),霍梅尼神权政府与民族阵线的对抗随即白热化。民族阵线呼吁德黑兰人参加6月15日的示威。

民族阵线的呼吁对象集中在中产阶级、商人及左翼份子,派发了四百万张宣传单张。他们首次直接炮轰霍梅尼是高压和恐怖统治的罪魁祸首。不过,在既定集会时间的两小时之前,霍梅尼在电台上向全国讲话,把这次集会称为是“意图动乱”。他又指如果伊朗自由运动要避免受到牵连就要马上脱离民族阵线。他对总统阿布-哈桑·巴尼萨德尔的批判同样严厉。

霍梅尼称“民族阵线从今天开始受到谴责”,又指报复法的所有反对者是叛教者。他威胁民族阵线的领袖,称如果他们不悔改就会被处死。

与此同时,伊斯兰革命卫队及伊斯兰共和党动员的德黑兰人涌入集会的指定地点菲尔多西广场,出席集会的示威者及民族阵线的大批支持者被吓得噤若寒蝉,原定的示威、演讲及游行都不见踪影。

自由运动的领导人及巴尼萨德尔不得不就支持民族阵线而在电视及电台上公开道歉。

到1982年,主张世俗主义的民族阵线在伊朗国内遭到废止,包括桑贾比在内的一些政党领袖流亡海外。

相关

  • 斯里兰卡内战斯里兰卡内战从1983年7月23日开始,交战双方主要是斯里兰卡政府和泰米尔伊拉姆猛虎解放组织(通常简称猛虎组织)。猛虎组织的宗旨是在斯里兰卡北部和东部建立一个独立的泰米尔伊
  • 引力场引力场(简体中文中重力场一词特指地球表面的引力场。)是描述一物体在空间中受到万有引力(重力)作用的场,在经典物理学中是一个物理量。所有有质量的物体皆会互相吸引。我们想像空
  • 大陆银行大陆银行是由中华民国代理总统冯国璋,在1919年3月于中国天津成立。它在1920年代与中南银行、盐业银行及金城银行合称“北四行”,创办人是原中国银行南京分行经理谈荔孙。1921
  • 北艾尔蒙地北艾尔蒙地(英语:North El Monte)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县的一个人口普查指定地区。北艾尔蒙地的座标为34°06′11″N 118°01′24″W / 34.10306°N 118.02333°W / 34
  • 国家联盟国家联盟(National League,简称国联)是美国职棒的组织之一,成立于1876年2月2日,前身为国家协会。1902年底,与美国联盟召开“辛辛那提会议”,统一赛制、规则和管理机制,并且从1903年
  • 木曾郡木曾郡(日语:木曽郡/きそぐん  */?)为长野县的一郡。现辖有以下3町3村。
  • 11区11区可能是指以下:
  • 秦瑛秦瑛,浙江山阴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正统元年,登丙辰科进士,授翰林院检讨。
  • 约翰·巴洛曼约翰·巴洛曼,MBE(John Scot Barrowman,1967年3月11日-)是一位苏格兰裔美国人(英美双重国籍)演员、歌手舞者、音乐剧演员、作家和电视人。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为《火炬木小组》。他
  • 奥帕洛卡站奥帕洛卡站(英语:Opa-locka Station)是三铁路在奥帕洛卡的一座通勤铁路站。此车站提供泊车服务,停车场位于近阿里巴巴大道和雪赫拉莎德大道的交汇处的地方。此车站于1996年3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