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阿鲁雅人迁移到印度,首先完成德胜典叫做吠陀。他的与根源于“知识”,表示宗教知识,再将这些知识编辑为圣典的名称。吠陀的基础部分-“本集”有四种,其中以“梨俱‧吠陀”最悠久。他们对自然现象、威力、构成要素和抽象观念等加以神格化,并赞叹这些神明,同时将这些赞歌编辑成“梨俱吠陀”。吠陀的宗教就是设置祭坛,功奉牺牲,把多神中一位神请下来,再向他祈愿,倾向于现世利益的强化。但在创造天地的赞歌哩,却萌芽了哲学的统一思想。
印度阿鲁雅人的居住范围,从库尔帕加拉在向东方扩大,期间完成了随附四吠陀的文献有森林书与奥义书。
森林书是把森林里应该传授的秘密教理编成盛典,说明从梵书到奥义书那段过渡期的型态。
奥义书渊源于“坐在近处”的意思,把师徒间口传的秘密教义编成圣典。现存奥义书接近两百种文献,但古代奥义书分为上古、中古、中世等三期。
中性字的“梵”本来意谓吠陀的赞歌、祭词、咒词所具有的神秘力量;通晓吠陀的婆罗门拥有这股力量,或看做某种能请神来完成愿望的原动力,后来被人看作跟创造主普拉加帕特一样的地位。
探究其统一原理,因直到奥义书才把宇宙根源在“梵”里发现,在个人来说,跟内在的“我”等价齐观,及梵我和一。“我”也意味“呼吸”,经历“生气”、“身体”、“自身”、“本体、灵魂、自我”等意思,直到跟创造主普拉加帕特一样的地位。由此可见,大宇宙的根源-“梵”跟小宇宙的本体“我”同为一体。亚吉涅鲁库亚曾经观察精神状态,并且区分为觉醒位、梦位、熟睡位和死位,而死位的观察必须涉及人类的死后问题。他说虽然“我”死后会离开身体,但“业”会跟随他。业结束时就从那个世界再回到这个世界,继续轮回。
轮回有许多说法,其中最完备的轮回说,首推“五火二道说”。“五火说”是指人死火葬时,“进入月亮”“变成雨”落到地面上,形成米麦等食物,进入男人“体内成为精子”、“进入娘胎在生存”。“二道说”主张解脱来自轮回。“五火说”是结合当时印度下雨现象与火葬的习惯,搭乘着烟上升至天界的“我”,在依靠下雨落地。而若将“五火说”和“二道说”结合,意即,有人知晓五火的教义,相信在森林修苦行,便能进入梵界,而不再回到这个世界来,这叫做“神道”;反之,有人相信祭祀、净行等布施,而形成五火轮回,这叫做“祖道”。
由此可见,依照前辈子的业,而规定现在的果报,依据这辈子的业,而预告果报这种轮回转世的思想,形成于上古的奥义书上,并且影响到后代的印度思想。
佛教史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