臼齿

✍ dations ◷ 2025-05-16 10:11:03 #臼齿
大臼齿,简称臼齿,俗称磨牙(客语:撞牙),是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的一种牙齿。大臼齿位于口腔后方,因上端扁平而且主要用来研磨和咀嚼食物而得名。臼齿由于随使用而被磨损,可以被用来判定生物个体或其遗骸的年龄。人类的乳牙包括8颗乳臼齿,左右上下各2颗,位于乳犬齿之后,从前向后称作第一乳臼齿和第二乳臼齿。恒牙则有12颗大臼齿,左右上下各3颗,位于前臼齿之后。依次称作第一大臼齿(一般在5-7岁萌出)、第二大臼齿(一般在10-14岁萌出)和第三大臼齿(17-25岁萌出,不但时间最晚而且常见经常萌发不全,又称智齿)。一般来说,食草动物因为要咀嚼大量纤维性食品,臼齿(以及前臼齿)比较发达。食肉动物的臼齿则不发达,如成年猫一共只有4颗臼齿。哺乳动物的大臼齿按其状态可以分很多类:1907年,H.F.Osborn以原始有胎盘类(Eutheria)的臼齿为原型,提出了哺乳动物臼齿(特别是 脊齿型的草食动物)的三尖解剖命名方式,目前仍被广泛采用:上臼齿:位于舌面的原尖(protocone)和位于唇面的前尖(paracone)和后尖(metacone)。原尖和前尖之间的小突起称为前小尖(paraconule),原尖和后尖之间的小突起称为后小尖(metaconule)下臼齿的三个尖与上臼齿的三尖方位相反,以便咀嚼。下原尖(protoconid)位于唇面,下前尖(paraconid)和下后尖(metaconid)位于舌面。此三尖以外又有延伸的较低部分,称为下跟座(talonid),上有二尖,下次尖(hypoconid,外面),下内尖(endoconid,内面)。

相关

  • 家畜家畜一般是指由人类饲养驯化,且可以人为控制其繁殖的动物,一般用于食用、劳役、毛皮、宠物、实验等功能。另一种较狭义的家畜,是指相对于鸟类动物的家禽而言的哺乳类动物,亦即将
  • 下背痛下背痛(英语:low back pain,LBP),也称腰痛,是常见背部肌肉骨骼伤病(英语:Musculoskeletal disorder),对许多民众生活构成影响。疼痛感可能为钝痛感,也有可能成刺痛。下背痛可按照时程分
  • 食道食道(Esophagus),亦称食管,人和动物消化管道的一部分,上面连接咽,下面连通胃,紧贴脊柱的腹侧,具有输送食物的功能。食道是一条由肌肉组成的中空通道,在最尾端与胃相接的地方有一个括
  • 传播学传播学(英语:Communication studies)的研究对象有着多种表达,概况的说,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学科。传播的概念同样有着来自不同学科视角和不同侧重的
  • 载脂蛋白结构 / ECOD载脂蛋白(英语:Apolipoproteins)是指一种会与脂类(脂溶性物质,如脂肪与胆固醇)结合的蛋白质,以形成脂蛋白。脂蛋白借着穿梭于淋巴系统与循环系统以转运脂质。脂蛋白的脂
  • 松叶蕨纲瓶尔小草亚纲(Ophioglossidae)是链束植物四个亚纲之一。本亚纲已知有松叶蕨科和瓶尔小草科两科,分属松叶蕨目和瓶尔小草目两目。松叶蕨纲是其他蕨类植物(包括合囊蕨科与木贼科)的
  • 骨盆腔髋(拉丁语:pelvis),又称腰带、骨盆、盘骨,是一个骨骼构造,位于脊椎末端,连接脊柱和股骨,与四足动物的后肢、双足动物的下肢相连。股骨与腰带在臀部连接处形成髋关节,它是球窝关节。健
  • 米曲霉米麹菌(学名:Aspergillus oryzae),又名米曲霉菌、米麹霉、麹霉菌或曲霉菌。日文名“麹菌”。米麹菌是一种带有菌丝(hypha)的真菌与霉菌,在中国与日本料理中经常被用来发酵大豆来制
  • 罗伯斯庇尔马克西米连·弗朗索瓦·马里·伊西多·德·罗伯斯庇尔(法语:Maximilien François Marie Isidore de Robespierre;1758年5月6日-1794年7月28日),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家,雅各宾专政时
  • 巨大病毒巨大病毒(Megavirus)是继拟菌病毒和马赛病毒后,于智利海岸水域中发现的又一种巨大病毒,因为该病毒是当时发现的最大的病毒,且该病毒株发现于智利海域,因此该病毒株被命名为 Meg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