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终宿主
✍ dations ◷ 2025-11-15 15:22:45 #最终宿主
宿主(英语:Host),也称为寄主,是指为寄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提供生存环境的生物。最终宿主(primary host或definitive host)是指寄生物的成虫赖以寄生的物种。这类宿主通常为寄生物提供长期稳定的寄生环境,包括营养和生物上的保护。中间宿主(secondary host)是指寄生物的幼虫或童虫用以寄生的物种。这类宿主也可为寄生物提供营养和保护,不过寄生物不能在中间宿主体内成长为成虫,寄生物透过中间宿主为媒介,将自己送到最终宿主。(paratenic host)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寄生物的幼虫会直接进入最终宿主,这个最终宿主便成为一个“异常中间宿主”。例如猪肉绦虫在某些情况下将人变成其异常中间宿主。此宿主为寄生虫感染的最上层,通常不会让寄生虫再去感染最终宿主,所以能够防止寄生虫完整的生长。此宿主为寄生虫偏向感染的动物种类或群体此宿主能达成让寄生虫繁殖的目的,意即已拥有将之传播或感染出去的能力。基本上,由于寄生物需要完全地依赖宿主提供营养和生存环境,对于寄生物来说,最理想的宿主和寄生物的关系是,宿主能够为寄生物长期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的同时,其自身的营养不会被寄生物大量地吸取掉。但往往在寄生物的生长周期内,寄生物在宿主体内不断繁殖,大量的寄生物渐渐增加吸取宿主的营养,令宿主的体能减弱,最后宿主会出现长期的营养不良,最严重会导致宿主死亡。宿主的死亡会使寄生物无法吸取宿主的营养,也会令寄生物因为缺乏营养而相继死亡。将宿主和寄生物的理论引用到母亲和胎儿的关系上是可行的。胎儿本身不能觅食,而胎生动物的胎儿需要在母体内成长一段时间,期间胎儿完全依赖吸取母亲获取的营养来令自己生长。母体亦为胎儿提供完全的环境,使胎儿避免受到外来的袭击。不过,在一般情况下,母亲和胎儿的“宿主寄生物关系”并不会因为过度吸取宿主营养而导致宿主的死亡。而且胎儿本身并没有生殖的能力,不会因为“寄生物”的数量在“宿主”内增加而增加宿主提供营养的压力。而这种“宿主寄生物关系”通常以胎儿出世,离开母体而结束。
相关
- 生物浓缩性生物浓缩性,因自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大量合成各种化学物质应用在生活上,在经过使用之后,其中之化学毒性进入环境当中,在经过食物链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逐渐累积体内中的
- 玻尔效应玻尔效应(英语:Bohr effect),1904年由丹麦生理学家克里斯蒂安·玻尔首先提出,即:氢离子(低 pH)和二氧化碳会降低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促进血红蛋白释放氧气。产生该效应的原因为质
- 皮洛士皮洛士(希腊语:Πύρρος;拉丁语:Pyrrhus;前319年或前318年-前272年),摩罗西亚国王,出身埃阿喀得斯家族,也是希腊伊庇鲁斯联盟统帅(前306年–前302年, 前297–272年),后来成为叙拉古国
- 水泡状胎块葡萄胎也称水泡状胎、水泡状胎块(Hydatidiform Mole) 是一种异常的人类妊娠,系由着床但未成功发育的受精卵所造成。因其特征为胎盘绒毛间质水肿,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薄壁水泡,形似
- 黑猩猩基因组计划黑猩猩基因组计划(英语:Chimpanzee genome project)致力于确定最接近人类的亲戚的基因/DNA序列。通过比较人类和其他类人猿的基因组,它预期可能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人类和其他物种
- 氨基甲酸酯氨基甲酸酯是一类具有-NH(CO)O-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的统称,它们是氨基甲酸(NH2COOH)的酯类。由于氨基甲酸中氮原子连接着一个羧基,它亦可被看作是一个酰胺。因此,氨基甲酸酯也可以
- 冰碛物冰碛物是指在冰川作用下由侵蚀所形成的沉积物。由于未经分选,故颗粒大可至大石,小可至粉砂。可经成岩作用成为冰碛石。冰碛物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如可分为原生矿床和次生矿床。
- 全美第9名这里有三个列表是有关美国各州的,它们分别以总面积、陆地面积和水域面积排列。所有的这些数据来源于美国人口调查局,2000年。请参看:美国各州人口列表、美国各州首府列表总面积
- 海外领地属地(英语:Dependent Territory或Dependent Area或Dependency)是附属于主权国家之下,但拥有部分独立管治权力的地区。虽然没有完整主权,但是其政治地位异于管治国主体的其他领土,
- 失踪的以色列十支派失踪的以色列十支派是指古代以色列人十二支派(或称氏族)中失去踪迹的10支。这10个支派属于北国以色列,在北国以色列被亚述摧毁(约公元前722年)以后,便消失于圣经的记载。这十个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