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万里客图》之蔡廷兰像,清·吕世宜绘
蔡廷兰(1801年9月21日-1859年4月17日),原名崇文,字仲章、后改名廷兰、更字香祖,号郁圆,学者称秋园先生,台湾府澎湖厅林投澳双头挂社(今马公市兴仁里)人,清朝政治人物,为澎湖唯一的进士。
家族乃金门琼林蔡氏,明末迁至澎湖,为蔡培华第四子,十三岁补弟子员,屡试第一,深得蒋镛欣赏。道光十二年(1832年)澎湖大饥,作〈请急赈歌〉上呈兴泉道周凯。受知于周凯,因避其名讳,改名廷兰(周凯字仲礼)。台郡当道名流莫不知有此士。道光十四年(1834年)主讲引心书院。
道光十六年(1835年)乡试毕返乡遭台风,飘泊至越南广义省菜芹汛出海口。阮朝官员因他有廪生的身份,加恩增给钱五十缗,并不用依规定等来年待船归国,当年冬就准陆路北行回国。在会安与南义巡抚潘清简一日筵叙两次。除夕夜至王城顺化,欲晋谒明命帝,但东阁大学士关仁甫称他会被慰留待船而作罢。回途中参观二征夫人庙。步行四月,历万余里在道光十七年(1836年)返福建,所见所闻撰成《海南杂著》。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人称“开澎进士”。道光十七年(1837年),周凯任台湾道,聘蔡廷兰主讲崇文书院,兼引心、文石两书院。历官峡江知县、南昌水利同知、丰城知县等。因抗太平军有功,升赣州同知、赏载蓝翎。咸丰九年(1859年)阴历三月十五日卒于官,移灵回乡。
澎湖县的人物传说,仅蔡廷兰及张百万二人即占六成多,这些传说详述了两人传奇的一生,也表达出当地人对蔡、张二人功成名就的渴望。
著《海南杂著》二卷、《香祖诗草》一卷。《海南杂著》上卷包括〈沧海纪险〉、〈炎荒纪程〉、〈越南记略〉,下卷皆途次唱酬之诗。此书于清代出版四版,光绪三年(1877年)北京俄国东正教传教士译为俄文,除此尚有法、日、越南等多国译本,是当时全台唯一一本海外见闻录,也是清代时期台湾人著作外国见闻之首例。《香祖诗草》抄本由陈瑾堂赠连横,后转入杨云萍之手,现存于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计有五十六题、一百一十五首诗作。
光绪四年(1878年)金门林豪集其遗作成《愓园遗诗》四卷、遗文一卷、骈体文二卷、尺牍六卷,今未见。
有误传当地脍炙人口的诗作〈澎湖八景〉为蔡廷兰所作,但其实是当地秀才许晋缨作品。
开澎始祖蔡鸣震来澎时间约于明崇祯17年(1644年),根据高启进编著《开澎进士蔡廷兰》:17-19记载,蔡廷兰为金门琼林第22世子孙,迁澎第六代,族谱行“仲”字辈。
蔡廷兰娶妻许氏,乃附贡生许容光次女;蔡廷兰自祖母以降,凡母亲与妻子咸来自鼎湾澳港仔尾(今湖西乡许家村)的许氏家族。
另有一小妾,姓氏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