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恐慌

✍ dations ◷ 2025-04-05 00:01:22 #道德恐慌
道德恐慌是根据对特定个体或团体的误解发起大众运动,对于不了解或不合社会主流价值的个人或团体给予打压,通常经过媒体炒作。另外道德恐慌也可能半自发的发生。群众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可能是运动的元素之一,但道德恐慌与群众歇斯底里不同的是有特定的打击目标且通常是对之的愤怒的表达而不是不成熟的恐惧。道德恐慌经常与性的议题有关并牵涉到新或广泛散布的都会传奇,这种恐慌有时可能造成暴动。道德恐慌一词由史丹利·高咸提出,他于1972年著有《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一书,以道德恐慌来形容1960年代英国媒体如何描述当时的青年文化,和引起的社会反响。他指出,媒体倾向于用重复报导一种反社会行为,令公众对某一特定社群产生恐惧和加以打压。这种恐慌往往由一次特别严重的个别事件引起,令社会过分关注某一问题,如枪械问题、童党问题、家庭暴力等。

相关

  • 假阳具假阴茎又称快乐棒(Dildo或Dildoe)是通常用来自慰,也可以用来当成性交的性玩具之一。假阴茎是助性用品(或称情趣用品)的一个主要种类,它的相对或相关用品为假阴道。假阴茎源来已久,
  • 超级强国超级强国(英语:Hyperpower),或超级强权是一个主导或支配所有其余国家的行动的国家。一个超级强国在传统看法下是高级于超级大国。超级强国的定义及使用都有变数。有些人提议罗马
  • 2015年台南市登革热疫情2015年台南市登革热疫情为2015年于台湾台南市所爆发的登革热疫情,最初出现在北区六甲里,而后扩散到全市。台南市确诊病例超过2万人,主要为第二型病毒,连同高雄以第一型病毒为主
  • 依巴斯汀依巴斯汀(Ebastine,又名Kestine),学名1--4--1-丁酮,分子式C32H39NO2,分子量469.67,是一种组胺H1受体拮抗剂,能抑制组织胺的释放,从而达至控制过敏反应的功效。一般处方都是 10 毫克白
  • 糖醛酸糖醛酸又称尿羰基酸(Uronic acids),为糖酸的一种,同时拥有醛基及羧基等两种官能基。为糖类的终端碳上的羟基氧化为羧基而成。如果被氧化的是醛基,则称为醛糖酸(aldonic acid,化学结
  • 酸碱电离理论酸碱电离论是1884年由瑞典化学家斯凡特·阿伦尼乌斯提出的一种酸碱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水中解离出的正离子全是H+的化合物为酸;解离出的负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该理论是
  • 日射量日射量是一个用来度量在给定的时间和区域内太阳辐射能量的数值,它通常被表达成每平方米太阳辐照的功率(W/m2)或千瓦每平方米每天 (kW/(m2·天))。日射量在早上10时到下午2时最
  • 氧化应力氧化逆境(氧化压力)(英语:oxidative stress)为机体活性氧成分与抗氧化系统之间平衡失调引起的一系列适应性的反应。干扰细胞正常的氧化还原状态,会制造出过氧化物与自由基导致毒
  • 刘建康刘建康(1917年9月1日-2017年11月6日),中国鱼类学家、生态学家,中国淡水生态学奠基人、鱼类实验生物学主要开创者之一。江苏吴江人。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194
  • 腓特烈二世腓特烈二世(德语:Friedrich;1211年4月25日-1246年6月15日),有“好斗的腓特烈”称号,奥地利巴本堡王朝公爵(1230年—1246年在位)及施蒂里亚公爵(1230年—1246年在位)。奥地利公爵利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