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鸟龙属

✍ dations ◷ 2025-05-03 18:43:50 #虚骨龙类,北美洲恐龙,侏罗纪恐龙

嗜鸟龙属(属名:,意为“抢劫鸟类者”)是种小型兽脚亚目恐龙,生存于晚侏罗纪的劳亚大陆西部,约为现在的北美洲。对于嗜鸟龙的了解几乎都来自单一个化石,该化石在1900年发现于怀俄明州的科莫崖附近,并由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03年所叙述、命名。后来发现一个手部化石,被归类于嗜鸟龙,目前被归类于长臂猎龙。嗜鸟龙的种名是用来纪念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制作人员Adam Hermann。莫里逊组的嗜鸟龙化石,发现于第2地层带。

嗜鸟龙是种虚骨龙类恐龙,有许多地方类似美颌龙,但体型稍大。嗜鸟龙的身长约2米。头部溪当小,与其他小型兽脚类恐龙(例如美颌龙、虚骨龙)相比,嗜鸟龙的头部较坚壮,因此它们的咬合力较大。嗜鸟龙的尾巴长,以平衡身体的功能。

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曾认为嗜鸟龙的口鼻部上有小型角,类似原角鼻龙;然而这论点最近已被卡彭特等人所反驳,他们指出这突起物其实是断掉的鼻部骨头。

嗜鸟龙是肉食性动物,拥有小型、锐利的牙齿,但古生物学界对它们以何种动物为食产生争议。

在1903年,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认为嗜鸟龙的手部较长,可以迅速的抓住灵活的动物,而提出嗜鸟龙可能以鸟类为食。在1917年,奥斯本重新研究嗜鸟龙,认为它们的手部不能做出这种动作。

后来,罗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根据嗜鸟龙的嘴部大小,提出它们可能以小型哺乳类为食。

在1940年的迪士尼动画电影《幻想曲》()的《春之祭》段落,一只嗜鸟龙跳跃起捕抓一只始祖鸟。

在BBC的电视节目《与恐龙共舞》()第二集,一只嗜鸟龙正追踪一只幼年梁龙。

相关

  •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是动物体用来进行诸如移动,抓取,进食,眼动以及言语等骨骼肌运动的器官组成的功能整体。运动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位于外周的骨骼肌和神经以及位于中枢的脑和脊髓。脑和脊
  • 属(英语:genus,拉丁语:genus)是生物分类法中的一级,用于生物学中的生物和化石生物以及病毒的生物分类。在生物分类的层次结构中,属位于种之上和科之下。属名由拉丁词或希腊词或拉丁
  • 黄耆黄芪,又称北芪,亦作黄耆,常用中药之一,一般指豆科黄芪属(Astragalus)植物。主产于中国大陆的内蒙古、山西、黑龙江等地。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黄芪可
  • 佣兵雇佣兵是一种为了利益而参加战争的战士,参战的目的只是为了金钱奖励,无任何政治与种族宗教等立场,只要出价够高可以受雇于任何人。雇佣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当时,古希
  • 秦杨秦杨(1970年2月27日-),本名庄政博,台湾男演员、男歌手,出生于高雄市。其表姐夫是资深演员黄西田。秦杨小时家境富裕,后因父亲生意失败遂转穷困,最早在滚石唱片当仓库管理员,也当过林
  • 波尔卡点波尔卡点也称为波卡圆点(英语:Polka dot),是一种由一系列实心圆点构成的花纹。这些圆点通常大小一致,排列紧密,但也有波尔卡点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圆点构成。波尔卡点常见于儿童服
  • 四犬齿兽四犬齿兽属(学名:Tetracynodon)意为“四颗狗的牙齿”,是已灭绝合弓纲,属于兽孔目的兽头亚目,化石发现于南非的卡鲁盆地,生存年代为三叠纪的最早期。
  • 台湾语言台湾语言列表列出台湾曾经出现或现在使用的有声语言、无声语言,或语言替代之符号工具、如手语和凸字等。附有†记号者为已消亡语言。另外,台湾对于母语运动相关活动为台湾语言
  • 第10山地师美国陆军第10山地师(英语:U.S.Army 10th Mountain Division)是美国陆军唯一的山地师,隶属于第18空降军,驻扎在纽约州德拉姆堡。这是一支以轻型步兵为主体、包括有空中突击力量的
  • 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是南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千户苗寨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房屋密度最高、最有观赏和研究价值的吊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