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宝村(1954年-),生于台北县三芝乡(今新北市三芝区)后厝地区的番社后聚落,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所,2004年8月1日起任教于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为著名台湾历史学家,专长台湾史、台湾海洋史、台湾文化史之教学研究,指导硕博士论文共计100篇。2017年8月1日退休。
戴宝村生长于台北三芝的偏僻乡间,小时候尚无电可用,在“我的志愿”作文题目中立志做爬电线杆工人,因为可带来光明与便利。高中才到台北市就学,进大学之后,深受台湾土地与人民的脉动与召唤,走向台湾历史研究与教学的人生道路。
戴宝村关注的课题为台湾人与海洋互动的关系,港口就是这种互动关系的门户,因此研究淡水、台中(梧栖)至台湾港口市镇发展,撰述硕士论文:《清季淡水开港之研究(1860∼1894)》、博士论文:《近代台湾港口市镇之发展:清末至日据时期》,希望能掌握岛国的历史文化特质。
就读师范大学的背景,也让戴宝村关怀历史教育与国家建构的问题,认为无历史文化意识的人民必定沦为“失国之民”,故毕生教学、研究强调台湾主体性,推崇法国年鉴学派学者布洛克,以其学者之身尚且投入两次世界大战,最终因参加地下游击队,在巴黎解放前夕遭纳粹盖世太保逮捕处决,为“知行合一”之典范,令人崇敬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以下列举戴宝村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