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

✍ dations ◷ 2025-09-15 05:56:00 #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

英国 大英帝国

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简称第二次英阿战争),是1878年至1880年间发生的一场英国与阿富汗之间的战争。当时阿富汗处于巴拉克宰王朝的希尔·阿里汗统治时期。英军损失惨重,但英国获得了阿富汗的外交权。

第一阶段:一支由约5万名战斗人员组成的英军,大部分是印度土兵,被派往军事行动,在三个不同的地点穿越阿富汗。惊恐的谢尔·阿里汗试图亲自向俄罗斯沙皇求助,但由于无法成功,他回到马扎里沙里夫,于1879年2月21日去世。

阿里清真寺的战役:发生1878年11月21日,英军攻入开伯尔山口。在陆军中尉 塞缪尔·詹姆斯·布朗对决阿富汗部队的吴拉姆·海德尔·汗。阿富汗将军拒绝允许英国特使进入该国的罪行被视为攻击阿里清真寺堡垒的借口,作为战争中的首战。 尽管遭受了许多挫折,包括一半的部队失去或延迟并完全错过了战斗,英国人很幸运,阿富汗人在一夜之间放弃了他们的位置。

攻入首都:1879年9月3日,在喀布尔的英国居民皮埃尔卡瓦尼亚里爵士和他的护送人员被叛乱的阿富汗军队屠杀,开始了第二次英国 - 阿富汗战争的。在弗雷德里克·罗伯茨少将的指挥下,组建了一支部队并命名为喀布尔野战部队。10月6日,罗伯茨在Chariasab击败阿富汗军队后于10月13日进入喀布尔。

第二阶段:阿富汗军民在阿尤布汗的指挥下,在1880年发动反攻。1880年7月27日阿富汗军以25000人的优势击退二千人的英军。接着围攻坎大哈。

第三阶段:9月1日,英军在坎大哈击溃阿尤布汗军,平定叛乱。英国拥立阿卜杜勒·拉赫曼为新阿富汗埃米尔(王)。

相关

  • 胞间连丝胞间连丝(英语:Plasmodesmata)为植物细胞和部分藻类细胞壁间贯穿细胞壁的特有孔道,可以让相邻细胞的细胞质相互流通。有微小孔道,为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的重要通道,通道中有
  • 麻疯树桐油树(学名:Jatropha curcas),又名麻风树、痳疯树、南洋油桐、黄肿树、假白榄等,为大戟科落叶灌木。其发源地在加勒比海的岛上,但葡萄牙商人把它引进了非洲和亚洲各地,现已分布在
  • 泰恩-威尔泰恩-威尔(郡)(英语:Tyne and Wear),英国英格兰东北部的郡,东临北海,有1,095,200人口(2005年),占地540平方公里。在1974年4月1日起成为名誉郡、都市郡。以人口计算,博尔登是第1大的村;桑
  • 阴秉旸阴秉旸(?-?),字子寅,河南卫辉府汲县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河南乡试第十六名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式丁未科会试第二百八十六名,登第三甲第一百八十八名进士。曾祖阴显;祖父阴璋,典
  • 阿朗悉都阿朗悉都(缅甸语:အလောင်းစည်သူ,发音:,1090年-1167年),旧译阿隆悉都,也译阿拿翁薛胡,也称悉都一世,缅甸蒲甘王朝君主,他于1112年至1167年统治缅甸。阿隆悉都是前任国王江喜陀
  • 尼古拉·斯克里普尼克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斯克里普尼克(乌克兰语:Микола Олексійович Скрипник,俄语: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Скрипник,1872年1
  • 盖施里本施泰因山坐标:47°21′10.4″N 16°26′2″E / 47.352889°N 16.43389°E / 47.352889; 16.43389盖施里本施泰因山(德语:Geschriebenstein),是中欧山峰,位于奥地利和捷克接壤的边界,属于克
  • 天津英国领事署大楼天津英国领事署大楼始建于1930年,是英国领事署在天津的办公大楼。选址在天津英租界的主要街道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191-195号),作为天津租界时
  • 各国休假日数列表年假为每年员工能自由安排的有薪假日。公共假日指的是法定假日,如元旦等节庆。
  • 同裂酶同裂酶(英语:Isoschizomers)是指识别相同的识别序列,切割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的限制酶。比如, SphI (CGTAC/G) 和 BbuI (CGTAC/G) 是一对同裂酶。通常同裂酶中第一个被发现的酶的名字会成为这个识别位点的名称。同裂酶通常来自不同的细菌系,因此需要不同的缓冲液体系。识别相同的识别序列,但切割位点不同的限制酶称为异裂酶。比如 SmaI (CCC/GGG) 和 XmaI (C/CCGGG) 识别一样的序列,但切割位点相差两个碱基,互为异裂酶。识别不同的识别序列,但产生相同的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