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阁大学士
✍ dations ◷ 2025-10-21 22:02:15 #内阁大学士
大学士,主要是内阁大学士又称殿阁大学士,一般有大学士或协办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另外,明代左右春坊亦有大学士,故大学士不等于内阁大学士。此外,越南也曾模仿中国,设立大学士之职。大学士一职乃唐中宗时首创,原职为协助皇帝批阅奏章,起草诏书等。《春明退朝录》卷上载:“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 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宋代就常以大学士作为贴职。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丞相胡惟庸被斩杀,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一千余年来的丞相制度被终止,直接由皇帝亲统六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但由于工作分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一般秘书之职,属翰林院。《明史·职官一》载:“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洪武二十五年,明廷重定官品,大学士排名在翰林院学士之后,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明成祖即位,复原名并选派低级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因文渊阁处在大内禁中,“内阁”之名由始。洪熙年间增加谨身殿大学士,终明朝之世,大学士以“四殿二阁”为名号的格局未再更改。嘉靖年间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原大学士名号也随之变更。明中叶后,大学士主持阁务者称首辅,余称次辅、群辅,朝班位次始列六部尚书之上。体制上,殿阁大学士名位的迁转顺序是:东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建极殿、中极殿。但实际上,“首辅”是依据阁臣资历或皇帝宠幸程度排定,并没有固定的官职称呼。内阁之预机务,自建文四年始也。翰林院之入内阁,自解缙开始。明成祖(1360年—1424年)始开内阁于文渊阁,延揽大学士入内阁,正式有“内阁”之名,以文渊阁印钤封进御之件。此外文移,皆借用翰林院印。故于翰林院堂上设公座,视大学士几位,则设几座,故称曰中堂。是堂乃翰林院之大堂,非内阁之堂也。仁宗、宣宗、英宗时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入阁,多所扶正,海内清平。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有票拟之权,得到皇帝宠信的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可比以往的宰相。“宣德中诏少师吏部尚书蹇义、少保太子太傅戸部尚书夏原吉辍部事,朝夕侍左右,赐珊瑚笔,格玉砚条旨,然不与阁职。”“内阁臣职在司内外制而已,未有所谓调旨也。自宣德中大学士二杨公与尚书蹇、夏始有调旨之说。”但蹇义、夏原吉并未入阁,而处理奏章主要还是召大臣面议为主。故宣德朝实有调旨票拟之事,并无调旨票拟之制。英宗正统初年,“英宗九岁登极,凡事启太后,太后避专,令内阁议行,此内阁票旨之所由始也。”内阁初无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之事则由阁臣同寅协恭,共同商议。“弘、正以后居首者始秉笔,地望与次相悬绝矣。”嘉靖朝,严嵩专断,与次辅不相关白,后夏言为首辅“凡所拟旨,行意而已,不复顾问嵩。”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三日不出阁,吏以函捧章奏就第票拟,次相在阁坐候,票进乃出。”可知明中叶,嘉靖、隆庆、万历初三朝(1543-1582年,40年间),调旨票拟之权尽落首辅之手,所谓首辅大学士无相之名,有相之实也仅这四十年间之事,不能扩大至整个明朝。张居正死后调旨票拟之权又回到群辅“协恭”,天启再由内阁同官“协恭”转换成“分票”,崇祯年间因阁臣倾轧角争,内阁作用仅剩“分票”署名票拟,以便追查责任,内阁票拟徒具虚名,遑论首辅。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康熙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被大部剥夺,决策多由南书房作出。康熙于大臣中简任若干入值南书房,参与机务。但南书房不是正式机构,也不能行文或指挥其他衙门。雍正时设“军机处”,有军机大臣三人至六人、军机章京若干人,成为权力中枢,皇帝的诏令多由军机处发出。但有清一代正式诏书等均以内阁名义拟出,臣下正式奏章也递交内阁,所以内阁仍是清代名义上正式的行政机构。大学士的名称前要改加殿、阁衔,数目为六人。最初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者,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朝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从品级上讲,大学士都一样,均为正一品,实际地位会有些许差别。在裁撤中和殿大学士之后,诸殿阁大学士中,以保和殿为最尊贵,一般很少人能得到此头衔。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后,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有傅恒,自乾隆卅五年(1770年)傅恒卒至宣统退位(1912年),就再没有人得到保和殿大学士的头衔。在六个名号的大学士中,在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之前,其地位顺序从高到低为: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后来变成: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还有中和殿,其地位还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也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冯铨五人。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补为中和殿大学士。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对称的局面。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1428年,越南人黎利发动反对明朝的起义,建立后黎朝。黎利模仿明朝的官制,在其朝廷中设立大学士之职,其作用与明朝的大学士相似。此后,阮朝也沿袭了后黎朝的官制,设立大学士职务。阮朝的大学士名号有五种:其中,勤政殿、文明殿、武显殿、东阁四位大学士,被称为阮朝的“朝廷四柱”(越南语:Tứ trụ triều đình/
四柱朝廷)。北宋元丰改制至元末中华人民共和国
相关
- 缓激肽结构 / ECOD缓激肽(英语:Bradykinin)是引起血管扩张的一种肽,因此导致血压降低。一类名叫ACE抑制药的用于降血压的药物会增加缓激肽的浓度(通过抑制其降解)进而降低血压。缓激肽是
- 奥特朗托奥特朗托(意大利语:Otranto)是位于意大利东南部普利亚大区莱切省的一个城市。人口约有5000人,ISTAT代码为075057。奥特朗托海峡以该市命名。隔海与阿尔巴尼亚相望。位处意大利的
- 新大陆新世界(英语:New World;拉丁语:Mundus Novus。中文也称新大陆),是欧洲人于15世纪末发现美洲大陆及邻近群岛后对这片新土地的称呼。“新世界”(Mundus Novus)一词最初是在亚美利哥·
- Fe(ClOsub3/sub)sub3/sub氯酸铁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Fe(ClO3)3。它可由氯酸铵水溶液和氢氧化铁的反应制得。氯酸铁易溶于水,形成红黄色溶液。其碱式盐难溶于水。
- 刘颂豪刘颂豪(1930年11月-),中国光学与激光专家。原籍广东顺德,生于广东广州,1951年毕业于广东文理学院。原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原华南师范大学校长。1999年当
- 法兰克福汇报《法兰克福汇报》(德语原名: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缩写:FAZ)是一份德国的全国性日报,报社总部位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报纸的法人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独立的FAZIT基金会为
- 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德语:Universität Greifswald)是位于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的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1436年开始提供教学,1456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正式批准其成立。 它是欧洲
- NaIOsub4/sub高碘酸钠是高碘酸的钠盐,有两种形式,偏高碘酸钠(化学式:NaIO4)和原高碘酸钠(化学式:Na5IO6),都可用作有机合成中的氧化剂。高碘酸钠密度为3.865g/cm3,可溶于水,加热时分解为碘酸钠(NaIO3
- abbr class=abbr title=R67: 蒸汽可能引起困倦和眩晕R67/abbr警示性质标准词(英语:Risk Phrases,简写:R-phrases)是于《欧联指导标准67/548/EEC 附录III: 有关危险物品与其储备的特殊风险性质》里定义。该列表被集中并再出版于指导标准2001/
- 扬州十日扬州十日是小说《扬州十日记》里中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当时南明兵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史可法组织军民对清军殊死抵抗。同年四月十八日,清豫亲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