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dovudine

✍ dations ◷ 2025-11-25 09:07:39 #zidovudine(AZT)
齐多夫定(英语:zidovudine),也称叠氮胸苷(英语:azidothymidine),简称 ZDV 或 AZT,是一种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用于治疗或预防艾滋病,通常会建议搭配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一起使用。齐多夫定可用于预防垂直感染(英语:Vertic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像是遭遇针刺意外(英语:Needlestick injury)或其他潜在暴露时。此药可单独贩售,也综合为卡贝兹(拉米夫定及齐多夫定组成)、阿巴卡维/拉米夫定/齐多夫定(英语:abacavir/lamivudine/zidovudine)一起贩售。此药的给药方式为口服或慢慢静脉注射常见的副作用有头痛、发烧和恶心。严重的副作用有肝病、肌肉受损(英语:muscle damage)和乳酸性酸中毒。在怀孕时可以使用,目前认为这个药物对胎儿是安全的。齐多夫定属于逆转录酶抑制剂类别,效用来自抑制反转录酶这个酵素,让艾滋病没有办法制造出遗传物质 (DNA),使得病毒的增殖降少。齐多夫定问世于 1964 年,1987 年通过美国审核,是第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现已名列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是医疗系统中最为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并已有学名药问世。在发展中国家,单月批发价约为 5.10 美元到 25.60 美元之谱,截至 2015 年,通常在美国一个月份的药费超过 200 美元。齐多夫定是第一个用于治疗艾滋病和HIV感染的药物。美国的杰罗姆·霍维茨(英语:Jerome Horwitz)于1964年首先合成齐多夫定。原本希望能将其研发成抗肿瘤药物,但证明对小鼠肿瘤无效后放弃。1985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塞缪尔·布罗德(英语:Samuel Broder)、满屋裕明、罗伯特· 雅齐昂(英语:Robert Yarchoan)与宝威公司的珍妮特·赖德奥特(英语:Janet Rideout)等将其研发成第一个抗HIV药物。1987年3月20日,FDA批准齐多夫定用于治疗艾滋病,1990年又被批准用于预防性治疗。开始时齐多夫定使用剂量远比现在高,达到每四小时给药一次,每次400 mg。现在使用齐多夫定时一般与其他药物联用,剂量为每天两次,每次300 mg。齐多夫定可以选择性的抑制 HIV 病毒的反转录酶,HIV 病毒用此酶来将 RNA 反转录成 DNA。反转录对于 HIV 病毒合成双股螺旋 DNA 是必要的,制造出来的 DNA 会嵌入被感染细胞的基因中。叠氮基团 会增加齐多夫定的脂溶性,使它可以轻易的扩散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还有穿过血脑障壁。细胞内的酵素会将齐多夫定转成具活性的三磷酸体。尽管齐多夫定对于 HIV 病毒的反转录酶比对人体的DNA合成酶有高一百倍的亲和力,但在高剂量时,齐多夫定三磷酸体可能还是会抑制人体的 DNA 合成酶,而影响人体细胞分裂。齐多夫定的治疗机转跟化疗药是没有关联的。有骨髓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英语:megaloblastic anemia)和粒细胞减少。有一定的骨骼肌和心肌毒性。能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肌痛等。齐多夫定并不能杀灭病毒,即使在很高的剂量下也只能延缓疾病进展和病毒复制。齐多夫定长期治疗使 HIV 反转录酶发生变异而发生耐药。为缓解耐药,一般推荐齐多夫定于其他作用机制的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如蛋白酶抑制剂或者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相关

  • 化学处理化制处理是是将动物尸体或废弃屠体、内脏、皮、骨或蹄等经由加工处理,分解成油脂及蛋白质等可再利用之资源。在动物传染病防治条例细则定义以动物尸体、废弃屠体及其内脏、皮
  • 上升流上升流,或称为涌升流,是一种海洋学现象,是由风力驱动温度较低、密度较大、通常富含营养的海水流向海表面,取代温度较高、通常缺乏营养的表层海水。上升流至少有五种类型:沿岸上升
  • 萨丁岛坐标:40°00′N 09°00′E / 40.000°N 9.000°E / 40.000; 9.000撒丁岛(意大利语:Sardegna,,撒丁语:Sardìgna, Sardìnnia)位于意大利半岛的西南方,是地中海的第二大岛,仅次于西西
  • 漂白剂漂白剂是一些化学物品,可透过氧化还原反应将有色分子反应成无色分子,来将颜色去除或变淡以达至漂白物品的功用。漂白剂依据其在漂白过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担任的角色来区分
  • 分体论在哲学方面,分体论(英文:Mereology;该单词源自希腊语“μερος”;其中,词头“meros”意思是“部分”或者说“组成部分”,而词尾“-logy”则指的是研究、学问、讨论和科学),是指一
  • Prospective前瞻研究(prospective study)或前瞻性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是一种时间纵向的研究,即观察一组人群随着时间推移,其中某些特定因素的不同如何影响某一结果的发生。
  • 布莱洛克-陶西格分流术布莱洛克-托马斯-陶西格分流术(英语:Blalock–Thomas–Taussig shunt),过去称布莱洛克-陶西格分流术(Blalock–Taussig shunt),简称布-陶分流或BT分流,是用来治疗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
  • 哈尔·葛宾·科拉纳哈尔·葛宾·科拉纳(英语:Har Gobind Khorana,1922年1月9日-2011年11月9日),生于英属印度,印度裔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他在1968年,因为解出了遗传密码,而与罗伯特·威廉·霍利以及马歇
  • 威斯乔斯艾瑞克·威斯乔斯,(Eric F. Wieschaus,1947年6月8日-),美国发育生物学家,199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出生于印第安纳南本德,圣母大学本科毕业,耶鲁大学博士。1978年开始在欧洲
  • 瘴气致病论瘴气,亦称瘴毒、瘴疠,中文中瘴气为中医名词,疾病地理学之概念,是指中国南方山林间湿热环境下因某种原因(如动植物腐败等)而产生的一种能致病的有毒气体。由瘴气引起的疾病被称为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