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瞬态发光事件
✍ dations ◷ 2025-02-23 19:40:30 #瞬态发光事件
中高层大气放电或中高层大气闪电指的是一系列发生在中高层大气的特殊放电现象。因为这种放电现象与对流层闪电较为不同,所以它们又被称为瞬态发光事件(TLEs,Transient Luminous Events)。TLEs包括红色精灵,蓝色喷流,巨大喷流以及淘气精灵。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格兰物理学家查尔斯·威耳逊就曾预言过,在雷雨云之上的高层大气中也会出现放电现象。但一直到1989年7月6日,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才取得直接的观察证据。几年后,这种现象被阿拉斯加大学的科学家命名为“精灵”,以避免其他名称对当时所知不多的这种现象可能产生的误解。术语“红色精灵”和“蓝色喷流”在1994年的航拍实验视频播放后才为公众所熟知。红色精灵(Red sprites),又名红闪或红电光闪灵,是一种发生在积雨云之上的大规模放电现象,其大小形态变化很大。这种现象是由云层与地面间的正闪电引起的。红色精灵通常呈红橙色,下部为卷须状,上部则有弧形枝状结构,有时其顶端还会出现淡红光晕。该现象通常成簇发生在离地面30~90公里的高空。红色精灵在1989年7月6日首次被明尼苏达大学的科学家拍摄下来,其后在世界各地都观察到了这种现象。红色精灵被认为是很多高海拔飞行器无端故障的元凶。精灵一名来自莎士比亚剧作中出现的精灵(如《暴风雨》中的爱丽儿与《仲夏夜之梦》中的帕克)。蓝色喷流(Blue jets)通常呈细锥形,从积雨云的顶端一直延伸到离地面40~50公里的电离层。不像红色精灵,蓝色喷流并非直接由闪电引起(但它们似乎与雷暴中的强冰雹现象有关)。它们比红色精灵要亮。其蓝色可能是来自氮气分子的发射光谱。蓝色喷流在1989年10月21日由一艘经过澳大利亚上空的航天飞机初次观测到。至2007年为止,学界只有不到100张关于蓝色喷流的照片。这些照片绝大多数都是在1994年阿拉斯加大学对红色精灵的一次研究中拍摄的。蓝色启辉器(Blue starters)初次发现在一段研究雷暴的夜间飞行记录的影片中,它被描述成“一种与蓝色喷流紧密相关的上行发光现象。”它们要比一般的蓝色喷流更亮但却更短,长度通常不足20公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电机工程教授维克多·P·帕斯科(Victor P. Pasko)解释道:“蓝色启辉器似乎是未能成型的蓝色喷流。”巨大喷流(Gigantic jet),或名巨型喷流,是一类更为罕见的喷流现象。福尔摩沙卫星二号升空后截至2012年11月30日共观测到淘气精灵21837例,红色精灵1945例,蓝色喷流3799例,而巨大喷流仅有92例。2001年9月14日,帕斯科等人在阿雷西博天文台拍下了一个长达70公里的巨大喷流——比一般喷流的两倍还要长。该喷流发生在海洋上空一块积雨云的顶部,持续了不到一秒。喷流开始时像普通喷流般以50000米每秒的速度上行,其后突然分成两股并加速到约160000至250000米每秒,在到达电离层后消散。研究者当时仅将这一喷流称为“发生在雷暴云顶和低电离层之间的放电”。2002年7月22日,成功大学物理系教授苏汉宗等人在南中国海吕宋岛附近观察到了5个长度在60~70公里之间的喷流,并首次明确地将这类放电称为巨大喷流。这些喷流只持续了不到一秒,研究者将其形状比作大树与胡萝卜。2010年8月12日,中国科学家杨静、冯桂力等人在黄海附近雷暴上方观测到了一例巨大喷流,喷流的放电顶端距离地面约89公里。淘气精灵(ELVES)是一种直径可达500公里左右的暗淡平缓的闪光现象,通常只能持续一毫秒。它们通常发生在离积雨云100公里高的电离层中。它们的颜色一直成谜,现在一般相信是红色。极低频率辐射在1990年10月7日法属圭亚那的一次航天任务中首次被观测到。“淘气精灵”得名于其英文缩写ELVES(Emissions of Light and Very Low Frequency Perturbations from Electromagnetic Pulse Sources,电磁脉冲源造成的甚低频扰动与发光现象)。此名称阐述了发光的原理:电子碰撞导致的氮气分子激发(电子可能通过雷暴产生的电磁脉冲获能)。
相关
- 毒物毒物是对生物造成不适反应的物质的总称。毒物对生物体造成的影响因种类不同各异,不适反应的类型以及程度也各不相同。另外对于有的生物来说具有毒性而对于别的生物来说无毒的
- 生物战生化武器,旧称细菌武器,是指用来杀伤人员、牲畜和毁坏农作物的致病性微生物及其毒素,依赖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克制对有生力量发挥杀伤作用。生物武器的施放装置包括炮弹、炸弹、火
- 平均自由程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英语:mean free path)指气体分子两次碰撞之间的时间内经过的路程的统计平均值,一般用 λ
- 何塞·洛佩斯·波蒂略何塞·吉列尔莫·阿贝尔·洛佩斯·波蒂略·伊·帕切科(西班牙语:José Guillermo Abel López Portillo y Pacheco;西班牙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
- 杨国桢杨国桢(1938年3月14日-),生于湖南湘潭,籍贯江苏无锡,中国光物理学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5年该系研究生毕业。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
- 瀑布瀑布(waterfall),指河流或溪水经过河床纵断面的显着陡坡或悬崖处时,成垂直或近乎垂直地倾泻而下的水流景象。在地质学上,瀑布则被称作“跌水”。其成因是受到断层或凹陷等地质构
- Nasub2/subSiOsub3/sub硅酸钠(化学式:Na2SiO3),俗称泡花碱、玻璃胶,是无色、透明的粘稠状固体。硅酸钠由石英砂与碳酸钠熔合而成;溶于水呈碱性,其透明的浆状溶液称为水玻璃。硅酸钠遇酸分解,析出硅酸的胶
- 异兽亚纲异兽亚纲,(希腊语:Allotheria,意思是其它的野兽,由allos(其它)和therion(野兽)结合的词)。是一类繁盛于中生代的哺乳动物分支。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下颚上具有两列纵向尖端,为了草食性而特
- 驼鹿驼鹿(Alces alces),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是驼鹿属下的唯一种。以雄性的掌形鹿角为特征。驼鹿的名称取意于其肩高于臀,与骆驼相似。又称堪达罕、犴达罕、犴,均来自满语“ᡴᠠᠨ
- 宇宙微中子背景辐射宇宙中微子背景辐射是由大爆炸产生的中微子构成的背景辐射。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类似,它们都是大爆炸的余晖。这些中微子有时又称作“残留中微子”。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始于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