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拔毛癖
✍ dations ◷ 2025-07-04 10:25:38 #拔毛癖
拔毛癖是一种强迫行为,患者会有反复拔除头发、睫毛、胡须、鼻毛、耻毛、眉毛或其他体毛的冲动,有时会造成明显的光秃区块。过程中会试图停止拔毛,不过努力多半会失败。拔毛癖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中分类为冲动控制疾患,但仍然有人对本疾病的分类存疑。拔毛癖有时看起来像是一种习惯、瘾、抽动症或强迫症。拔毛癖通常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的。沮丧或压力都有可能引发拔毛癖。受到社会大众的观念影响,患者往往会隐匿自己的病情,因而很难确切估计拔毛癖的盛行率;美国有250万人可能患有拔毛癖,盛行率约1%。拔毛癖通常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研究显示,以相反习惯训练(英语:Habit Reversal Training)辅助药物治疗的方法是成功的。在相反习惯训练中,医师会训练患者学习认知自己拔除毛发的冲动,也会教导他们转移这种冲动。相反习惯训练也包括行为记录,医师通常会指示患者制作拔毛事件的日志,内容包括日期、时间、地点、拔下的毛发数量,还有当时在想什么、感觉如何。这样可以帮助患者学会发现自己通常会拔除毛发的情况,并发展出避免拔毛事件发生的对策。药物治疗方面,一项小型的双盲实验研究显示,氯米帕明——一种三环抗抑郁剂(现在已少用)——能显著改善症状。氟西汀(百忧解)和其他类似的SSRI型药物治疗拔毛癖的效果有限,而且经常会造成显著的副作用。根据弗莱德·潘索(Fred Penzel)的说法,抗抑郁剂甚至可能加重拔毛癖的病情。拔毛癖患者中,也有仅借由行为治疗、家族治疗及支持性会谈治疗等非药物疗法即痊愈的病例。拔毛癖的患者遍及各年龄层;20岁以前较常见,症状开始发生的年龄平均在9到13岁之间。学龄前儿童中,男女患者各占一半;青春期前至青少年时期,女性患者较多,所占比例在70%到93%之间。现在有证据指出易患拔毛癖的倾向与基因有关。近年来报告的拔毛癖案例增加,或许是因为社会赋予拔毛症状的污名已经减少。全球人口中,拔毛癖患者比例的估计值已经从1-3%上升到5%。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影响。命名由François Henri Hallopeau(英语:François Henri Hallopeau)于1889年所创建,取语源于希腊语θρίξ/τριχ; thrix(原意为“头发”),以及τίλλειν; tíllein(原意为“拉动”)和μανία; 狂热(原意为“疯狂”)。拔毛癖患者的生活相当正常;然而,他们头上的睫毛、头发或眉毛等区域可能会有光秃的区块。在心理上,拔毛癖也有可能造成低自尊, 通常是因为患者的外貌和旁人负面的关注,造成同侪的躲避和患者本身对社交的恐惧。有的患者会戴帽子、戴假发、画眉毛或者为头发做造型,以避免负面的关注。压力似乎是拔毛癖的一项重要成因。有些患者在压力低的环境里不会表现出任何症状(也就是拔毛行为)。离开压力低的环境之后,症状又会复发。很多精神科医师将拔毛癖归类为习惯行为,与咬甲癖(onychophagia)或强迫性皮肤搔抓症(英语:Excoriation disorder)同类。这些疾病兼具精神疾病与和身体疾病的特征:精神疾病方面,它们像是强迫症,因为看见或感觉到某个身体部位会引起焦虑;身体疾病方面,则像制式行为疾患(英语:Stereotypic movement disorder),因为患者会不停做出重复的动作,而不会感到困扰,或者他们对这些动作并不完全自觉。有人怀疑目前将拔毛癖与纵火狂、问题赌博、窃盗癖同样归类于冲动控制疾患的分类方式并不恰当,需要修订。有一项研究显示拔毛癖患者的小脑体积较小。拔毛癖患者也比一般人更容易有焦虑、沮丧、强迫症的问题。拔毛癖患者可能会咀嚼或吃掉自己拔下来的头发,称为食毛癖(英语:trichophagia)。在极端情况下,这种行为会导致毛石肠梗阻症候群,名称取自格林童话中的长发姑娘,因停滞在消化道中的毛球会从胃部延伸至小肠甚至大肠而得名),甚而致死。因为表明病情的患者比例很低,有些患者会觉得自己是唯一有这种问题的人。此疾患可能在家庭内遗传。它更常是会发生在有着强迫症患者的家庭里。拔毛的病征可能是因为焦虑所引发的。人们通常会承认有拔自己的毛发。在检查时,可以找到断裂的发丝。其他可能出现类似条件的疾患包含身体畸形恐惧症,然而在此疾患的人们除去毛发的原因是因为其想要让自己的外表更好看。在一项研究中,被怀疑会引起拔毛癖的基因注射到实验用小鼠体内后,小鼠就开始做出拔除自己和笼内其他小鼠毛发的强迫行为。这显示拔毛癖可能是基因造成的,并且会代代相传。
相关
- 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是在深静脉形成的血栓,常形成于下肢或骨盆部位深处的静脉。有时也形成于上肢的静脉(这被称为Paget-Schrötter综合症(英语:Paget–Schroetter disease))。近期接受外科
- 演化的树状图现代生物分类群体从它们的 共同祖先遗传分化的图示。进化论介绍(英语: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 演化的证据 共同起源 共同起源的证据群体遗传学 · 遗传多样性 突变 · 自
- 脂肪脂肪是室温下呈固态的油脂(室温下呈液态的油脂称作油),多来源于人和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是一种羧酸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与糖类不同,脂肪所含的碳、氢的比例较高,而氧的比
- 头孢洛扎头孢洛扎(Ceftolozane) ,是第五代头孢类抗生素,用来治疗对常规抗生素耐药的革兰氏阴性菌。 实验证明其对尿路感染、腹腔内感染、呼吸机相关性细菌性肺炎有效。头孢洛扎常与他唑
- 古代史古代世界,或者古代史一词,用法相当模糊。其所指称的历史时期依各文明发展情况快慢而有所不同,但就其上限而言,一般是以出现文字作为古代史与史前史之分界。古代史之下限,则各文明
- 李梃李梃,字健斋,明朝南丰(今江苏南丰)人。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早年因病学医,遂博览群书,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晚年为初学者入门,著有《医学入门》8卷。
- 凤梨蛋白酶菠萝蛋白酶(英语:Bromelain,也简称为菠萝酶、菠萝酶、菠萝酵素)可以意指两种物质,其中一个是狭义指自菠萝科植物榨取出的蛋白酶,另一个则是广义指从榨取物中的其他成分与这些蛋白
- 胃肠学胃肠学(英语:Gastroenterology,又称为肠胃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枝,专门研究消化系统(从口腔到肛门的消化道)及相关疾病。
- 壶菌壶菌(英语:Chytridiomycota)是一类具有动孢子(英语:zoospore)的真菌。其名称来源于希腊文χυτρίδιον(chytridion),意思是“小壶”,因其产生动孢子的结构动孢子囊而得名。壶菌
- 窃盗癖窃盗癖是一种心理疾病,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 control disorder),患者会有冲动去偷窃商店或私人住宅的东西,但偷来的东西既不是留用,也不是变卖现金,只是为了满足偷窃时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