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 (电视剧)

✍ dations ◷ 2025-11-21 13:06:59 #郑和下西洋 (电视剧)

《郑和下西洋》又名《大航海》,是2009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制作出品的电视剧。根据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改编,共50集,罗嘉良、唐国强、于小慧、杜雨露主演。台湾OTT由LiTV 线上影视全剧上架。

大明洪武年间,少年郑和从云南被征入宫为太监,分到燕王府当随从。燕王朱棣胸有大志,在守边岁月中经受了磨炼,尤其结识高僧姚广孝后,更是开阔了胸襟。他与父皇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越来越不合拍。在跟随朱棣守卫北平和边陲的日子里,马和逐步成长起来,其良好的素质,为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

皇长孙朱允炆君临天下,为巩固皇权开始削藩,燕王朱棣首当其冲。为了生存,朱棣被迫装疯,饱受屈辱。郑和的结拜姐姐宋莲芯,也被奸臣所谋。朱棣在绝境中毅然率领八百壮士起兵,展开了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战争中,马和与姚广孝、张玉等人一样功勋卓著,尤其在郑村坝一役,他奋勇救朱棣于危难,从此更被燕王视为心腹。

朱棣登基后,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决心直追汉武唐宗,开创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赐马和姓“郑”,随之,悄然改变朱元璋的禁海国策,任命35岁的郑和为统率大明宝船队下西洋的钦差总兵官。

永乐三年7月11日,郑和率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从南京、太仓一带至福建长乐太平港扬帆出海。郑和宝船带领着庞大的大明船队,从此开始长达28年的海外宣扬国威和寻求贸易的远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从船队出海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第一天起,他就在陆地上指挥、控制和支持着这一伟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广东、湖北一带造船,并在全国范围扩大瓷器、丝绸、茶叶等出口货物的生产。同时,借大航海之机实施永乐盛世,开始编纂《永乐大典》,疏浚京杭大运河。他还与姚广孝微服私访,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徐皇后也励行节俭,并抱病亲身劝桑。从而,使国家迅速实现了复兴,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

郑和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恢复了明王朝对南洋诸岛的管辖,命名了景弘岛、永乐群岛等。此间,郑和船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打击大海盗陈祖义。此人在南洋地区多年为非作歹,无人治服,致使大明与南洋航道不通。郑和率船队与其斗智斗勇,终于为南洋各国除了一害。大明宝船队在访问了南洋和南亚的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古里、旧港等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发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响,尤其和当时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海域地区的人民,结成了无比亲密的关系。

船队归来时,朱棣并没有被胜利所陶醉。他的目光不再是停留在“宣扬国威”或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而是决心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支撑起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航海事业。这样一来,从皇上到百姓的观念都已转变,使商品经济的萌芽加快发生了。那个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实际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随着郑和船队走向海外世界,这位君王不仅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而且,一心想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东南亚和亚非大陆。在此基础上,朱棣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其中之一即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下令大规模营建新的京城,包括今天的故宫,基本上还是明初打下的基础。

朱棣让郑和在与西洋诸国交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德服人,不恃强凌弱。经济上则厚往薄来,给予各国诸多好处,树立了泱泱大国的风范。在当时的世界上,大明船队很好的发挥了一个大国维护地区和平的作用。郑和在此期间,率领船队在马六甲和忽鲁谟斯等国建立了货栈,与阿拉伯人、波斯人、欧洲人广泛展开贸易。锡兰国篡位者亚烈苦奈儿背信弃义,想劫持大明船队,郑和出于无奈被迫还击,但他始终坚持“自古知兵非 好战”的信条,以智慧和宽容,正义与威力,来化解两国之间的危机。徐皇后的病逝,使朱棣伤心欲绝。好在大明船队再次航海归来,特别是郑和将桀骜不逊的亚烈苦奈儿押来大明,听候皇上裁决其生死时,朱棣以中华文明来处置此案,最终感化了这个凶暴的国王。郑和越是走向未知,朱棣就越激起万丈雄心。他不满足于已知领域,想让郑和把船队带到更远,去穷尽整个世界。就在这时,发生了北京故宫三大殿遭雷击被毁事件,有人趁机攻击下西洋花费上千万两白银,并指责郑和有贪污之嫌,及他拥兵自重,在海外另有所图,这让朱棣起了疑心。

姚广孝以年迈之躯,向朱棣陈述自己的看法,多国使者对郑和及船队的肯定,尤其永乐朝和海外这些国家友好往来的铁一般事实,让朱棣又一次猛醒过来,他排斥了种种攻击,重新让郑和回到船队,踏上了遥远的非洲东岸之行。此次,郑和率船队完成了从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历史性跨越,与非洲各国建立起牢固的友好关系。朱棣多次亲自率兵征讨漠北,解除了北方最后的军事威胁。此时,实现了大明对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的完整管辖,奠定了中华民族宽阔的疆域版图。在凯旋途中,他病情加重。临死前,他仍然牵挂着身在海外的郑和船队。

郑和船队返航归来,朱棣已病逝于漠北返程途中。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果然马上重施海禁。朱高炽放出了一直反对下西洋的户部尚书夏原吉,罢撤下西洋的一切活动。郑和改职为南京守备,带领船队官兵负责修建大报恩寺。期间,郑和被人视做祸国殃民的“国贼”,特别是他从海外带入的新奇见解与知识,更为传统观念所不容!珍贵无比的《航海日记》,也被当做妖言罪证焚毁,水师与海船尽遭裁撤。凶险莫测的命运,令郑和痛苦欲绝,他深感“帝王不可信,亲人不可期,荣辱不可计”,欲饮恨自尽。

这时,朱高炽却突然病逝,年轻的朱瞻基即位。宣德帝发现祖父永乐朝轰轰烈烈的朝贡贸易,已经销声匿迹,前来谨见中国皇帝的外国使臣也大大减少,并且海上又开始不宁静了。他领悟到下西洋的重要之所在,力图恢复朱棣时代的鼎盛,于是下旨重用已经六十多岁的郑和,让他和王景弘一道,继续接掌宝船队,重建水师,再度巡洋。

宣德六年,郑和率领二万七千人,开始了第七次下西洋。这是郑和最后一次出洋。他访问了二十多个国家,让各国重新看到了明王朝的威望,恢复和建立了相互友好关系和贸易。这次航程,郑和感到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他想率领船队访遍西洋诸国,便分出若干船队,由副使们分头率领,到一些国家去宣诏和贸易。

最后的航行中,郑和的愿望是要越过“风暴角”,从海上去寻找大西洋和欧洲陆地。他不顾朝廷命令,率船队主力驰入南半球,他试图穿越新大洋,接触神秘的西方世界。但是,在距好望角近在咫尺的地方,郑和被朝廷力阻回国。他已经快油枯灯尽,终于病逝于归途。

穿帮镜头

该剧是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特别拍摄的,《郑和下西洋》自1999年开始筹划,到2009年正式播出足足10年时间,真是“十年磨一剑”。

该剧的前期摄制达7个多月,从北京、河北、无锡、横店一直拍到海南岛。

该剧先后辗转北京、无锡、琼海等地进行拍摄,海戏部分主要在琼海完成,在文昌市会文镇新村海滩进行了部分外景拍摄任务。

为重现郑和航海之旅,剧组在海南琼海一个三面临海的海域,搭了一艘75米长、28米宽的大船,在海湾实地拍摄。

相关

  • 中子镜中子反射体是指可以反射中子的任何材料。如石墨、铍、钢、碳化钨或其他。这里的反射指的是弹性散射而非镜反射。中子反射物料可使原本未达临界质量之可裂变物质达到临界质量
  • 常微分方程在数学分析中,常微分方程(英语: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简称ODE)是未知函数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微分方程。对于微积分的基本概念,请参见微积分、微分学、积分学等条目。很
  • 科斯塔斯·斯塔菲利德斯科斯塔斯·斯塔菲利德斯(希腊语:Κώστας Σταφυλίδης;1993年12月2日-)是一位希腊足球运动员。在场上的位置是左后卫。现时效力德甲俱乐部霍芬海姆,曾效力于英格兰足
  • 颜庆忠颜庆忠,福建省永春直隶州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21名。同年五月,著交吏部掣签,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
  • 伊莎·柯比卡伊莎·柯比卡(印地语:ईशा कोपिकर,英语:Isha Koppikar,1976年9月19日-)是一位宝莱坞的电影演员。伊莎1976年生于印度孟买,在孟买的兰玛纳恩学院(Ramnarain Ruia College),在上
  • 小福子小福子是老舍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是祥子生活剧情发展的一个分支。在书中,她是一位善良,但却有着可悲的命运的人物。她先被卖给了一位军官,后来因军人的离开,她回到了娘家
  • 文化中的苦艾酒传统上,苦艾酒作为一个神秘的,令人上瘾的,和改变思想的饮料一直持续到今天。虽然它对人精神上影响和化学成分一直有所争议,但是它对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苦艾酒在印象派,后
  • 宗号船大屠杀1781年11月29日,英国运送奴隶的船只“宗号船”上133名非洲奴隶遭到残忍杀害。宗号船的拥有者-总部位于利物浦的格雷格森财团,将其用于大西洋沿线的黑奴贸易。在当时,奴隶经常被
  • 辛西娅·麦金尼辛西娅·安·麦金尼(英语:Cynthia Ann McKinney,1955年3月17日-)是美国的民主党籍政治家。她曾选上6次众议院议员。在2008年麦金尼曾被绿党提名参选总统2008年。她是佐治亚州第一
  • 刘恭 (彭城王)刘恭(1世纪-117年12月20日),东汉明帝的第三子。永平九年(66年),赐号灵寿王。十五年(72年),刘恭封巨鹿王。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徙刘恭为江陵王,改南郡为国。元和二年(85年),三公上书,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徙刘恭为六安王,以庐江郡为国。汉章帝驾崩,遗诏徙封彭城王,改楚郡为国,当年就国。刘恭敦厚威重,举止有度,得到吏民敬爱。曾为弟弟下邳王刘衍决定其王太子的家事。汉安帝永初六年(112年),封刘恭子刘阿奴为竹邑侯。元初三年(116年),刘恭以事责其子刘酺,刘酺自杀。元初四年十一月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