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爆发性增强的莲娜(8月2日)
超强台风莲娜(英语:Typhoon Nina,国际编号:7503,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4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Bebeng)是1975年太平洋台风季中第三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风暴于7月30日形成,8月8日消散,维持了约九日。受到南下的冷空气影响,莲娜为中国河南省等地带来暴雨,最终引致河南“75·8”溃坝事件的发生,造成约229,000人死亡,令莲娜成为西北太平洋引致第二多人死亡的热带气旋,仅次于1881年海防台风(约30万人死亡)。
7月29日,一个热带扰动在菲律宾海的一道槽线内生成,翌日即加强为热带低气压04W和向西南移动。7月31日,该热带低气压移动速度减慢,及后开始急剧增强为热带风暴和转向西北移动,获命名为“莲娜”。由于一个副热带高压阻碍莲娜再往北转向,所以它在8月1日增强为台风后,便采取西北偏西继续移动。
莲娜于8月2日再作爆发性增强,侦察机报告表示莲娜的中心气压一日之内下降了65百帕斯卡;风力也从65节(75英里每小时、120公里每小时)跃升至130节(150英里每小时、241公里每小时),晚上时分更达致巅峰强度135节(155英里每小时、250公里每小时)。8月3日正午,它以100节(115英里每小时、185公里每小时)的风力在台湾花莲市附近登陆。
莲娜登陆后受中央山脉影响威力减弱,并于下午4时左右由台中港附近出海,进入台湾海峡。8月4日,尼娜在福建晋江登陆,之后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跨越江西、湖南两省,翌日在湖南常德附近突然转向,北渡长江直入河南。往后三日,它先后经过泌阳和驻马店等地。在这里受到南下的冷空气影响,加上河南山区的地形因素,冷空气与莲娜的水汽发生了剧烈的垂直运动,造成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最终引致板桥水库等62座水库溃坝。8月8日,尼娜转向西南移动,不久后消散。
中央气象局曾于8月2日9时为莲娜发布海上及陆上台风警报,直到8月4日5时一同解除。气象局表示,台湾所有地区均有灾情,其中花莲县为重灾区,并有伤亡和失踪报告。
莲娜在台湾花莲县登陆后,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高达185公里每小时,最高阵风更达222公里每小时。重灾区花莲县是录得最高持续风速和最高阵风风速的地方,分别为约每秒38米和约每秒56米。 莲娜的环流同时为台湾带来广泛降雨,其中在阿里山地区8月2日至4日录得最高雨量为496.9毫米,玉山亦录得雨量为326.2毫米,台湾部分乡镇都录得多于100毫米雨量。广泛的降雨引起了水浸和山泥倾泻,酿成29人死亡和140人受伤。全台湾共有约3,000间房屋倒塌或受损,单在花莲就有561间房屋倒塌和逾1,831间房屋受损,并有四人罹难。而台东县部分则因大雨造成太平溪上游太巴六九溪的台电太平发电厂遭到爆发的山洪冲毁并掩埋,后台电亦放弃该水力发电厂不再修复。受莲娜影响,各地航班、火车和公共汽车均暂停服务,但台北松山机场的国际航班服务却仍然维持。
受台湾地形影响,莲娜在中国大陆登陆前已减弱为热带风暴,并以110公里每小时的风力登陆福建晋江,然而对福建的影响却不大。
不过,莲娜在内陆却受到南下的冷空气影响,为河南等地带来暴雨。录得逾400毫米雨量的区域达19,410平方公里,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到方城县一带的雨量更超过1,000毫米。而在暴雨中心泌阳县林庄乡,最大24小时雨量达到1,060毫米,最大六小时雨量更达到830毫米,超越当时美国宾夕凡尼亚州密士港782毫米的世界最高纪录。暴雨最终引致板桥水库等62座水库溃坝,造成两千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为12亿美元(以1975年计)。据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事后统计,有约229,000人死于是次灾难,但实际数字至今仍有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