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 dations ◷ 2024-06-29 00:03:54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的常任成员(俗称五常),五个创始成员国是二战期间同盟国中的五大国。其中,中国和俄罗斯的代表政权曾有所改变。中国原由中华民国代表(详见联合国2758号决议)、俄罗斯原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代表。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对非程序性决议案的否决权。2004年,日本、德国、印度及巴西组成“四国联盟”,借由安理会改造的机会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但四国联盟却遭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例如中国、韩国、朝鲜反对日本,英国、美国、意大利反对德国,巴基斯坦反对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反对巴西,而美国虽然支持日本成为常任理事国,但反对日本、德国、印度及巴西拥有“否决权”。此后,德日印巴四国让步,提出争取六个无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议席,四个归属德日印巴,其余两个给与两个非洲国家。但是由于非洲国家一直在争取可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的成员资格,故难以获非洲国家支持。新增常任理事国方案最终不获通过。2007年2月,日本再次计划与印度、巴西和德国一起组成“四国联盟”,继续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意大利等国发起的“咖啡俱乐部”一直反对扩充常任理事国的名额。《联合国宪章》有关安理会的章节中对“否决权”并无明确规定,但规定了“凡非程序性决议案,必须得到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至少9票以上赞成,并且5个常任理事国中没有一国投反对票才能通过”,即通常将常任理事国对提案投反对票的行为称之为“行使否决权”。联合国历史上首度行使否决权是在1946年2月16日,当时的苏联在叙利亚、黎巴嫩问题的一次表决中投下了反对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频繁动用否决权否决对方集团提出的议案。苏联和美国曾动用逾100次的否决权。冷战结束后,部分联合国成员国希望改革安理会否决权,认为应当限制常任理事国动用否决权,但因中美俄三国反对而未能成功。

相关

  • 培养基发酵培养基从广义上而言,是指可供微生物细胞生长繁殖所需的一组营养物质与原料。同时其也为微生物培养提供其他所必须的条件。发酵培养基的基本作用在于满足菌体的生长,促进产
  • 羟基脲羟基脲(INN:Hydroxycarbamide,又名Hydroxyurea,商品名包括Hydrea和Droxia)是一种化疗及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被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疾病。
  • 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英语: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缩写为SEM),简称扫描电镜,是一种电子显微镜,其通过用聚焦电子束扫描样品的表面来产生样品表面的图像。电子与样品中的原子相互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英语:renin-angiotensin system,简称为RAS)或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是一个激素系统。当大量失血或血压下
  • 苯唑西林苯唑西林钠(英语:Oxacillin sodium)是由必成公司研发的一种青霉素类窄谱β-内酰胺抗生素。苯唑西林是一种抗青霉素酶的β-内酰胺类药物,它与甲氧西林类似,在临床应用中已取代甲氧
  • 腹腔积液腹水(ascites、hydroperitoneum)是指腹腔内有液体积聚,超过正常量的症状。腹水最常见的病因是肝硬化和其他严重的肝脏疾病,但它的出现也可以是其他重大疾病的征象,如肝癌末期。腹
  • 念珠菌念珠菌症(Candidiasis)是假丝酵母属(酵母菌的一种)所造成的霉菌感染,在感染口腔时,就会引发鹅口疮(Thrush)。症状和病征包括在舌头、口腔以及咽喉的部位出现小白点,也可能产生例如酸
  • 放牧场放牧场 (来自拉丁语 pastus,为pascere的过去分词,意指 "饲养") 为提供放牧的土地。狭义的定义系指圈围的农地,供家畜如马部、家牛、绵羊、家猪等吃草,种植做作物包括粮草(英语:for
  • 多孔菌多孔菌,属多孔菌科一种,是木栖腐生的中型菇类。该菇类生长于如台湾等地之低中海拔林区,生长期间约是在春夏两季之间。
  • 永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英语: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简称SDGs)是联合国的一系列目标,这些目标于2015年底替换千年发展目标。这些目标将从2016年一直持续到2030年。这一系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