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皮肤转红
✍ dations ◷ 2025-09-16 22:56:35 #皮肤转红
酒精反应,又称酒精性脸红反应、亚洲人脸红综合症,俗称上脸,是指部分人在饮用酒精饮料后,酒精(乙醇)在肝代谢成为乙醛,由于乙醛刺激而引起的皮肤发红、斑点或起疙瘩等一系列反应,多见于东亚人中。据估计,约36%的东亚人有酒精反应。治疗酗酒药物双硫仑原理与酒精反应类似,通过降低乙醛脱氢酶的反应,让服药者产生酒精反应并因此不喜酗酒。人们通常认为脸红是因为不能代谢酒精所致。实际上这不确切。大约80%的东亚人含有一种乙醇脱氢酶叫做ADH1B(英语:ADH1B)。几乎所有的汉族人和朝鲜族人含有另外一种基因,叫做ADH1C(英语:ADH1C) (其他东亚民族未做测试)。这些基因会使将酒精转换成乙醛的脱氢酶产生变异,能够快速地使酒精生成乙醛(在含有ADH1B基因的情况下转化速度会提高40—100倍)。大约50%的东亚人是因为另外一种线粒体变异基因ALDH2,这种基因会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导致乙醛不能分解生成乙酸。结果是,受这些基因影响的人在喝酒的时候代谢酒精的速度会更快,不像其他人那样感觉到兴奋,但乙醛带来的副作用会更严重。酒精性脸红反应众所周知的出现在东亚人的血统中。根据人类基因组图谱项目分析,导致脸红的rs671等位基因上的ALDH2基因,在欧洲人和非洲人中非常罕见,在墨西哥裔美国人中更稀少。约30%至50%的中国、韩国和日本血统的人至少有一个ALDH*2等位基因。这种导致酒精性脸红反应的基因原生于东亚、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常见。ALDH2基因可能起源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汉族人,并且一直积极的遗传下来。另有分析称,这种基因的扩散与中国南方水稻种植的传播有关。这种积极的选择性遗传的机制尚未知晓,但可能是因为高浓度的乙醛可以保护机体不受类似痢疾、阿米巴虫等寄生虫的感染。研究表明,具有酒精性脸红反应的人每天喝两瓶啤酒,食道癌发生率是不会脸红的人的6-10倍。反应包括心跳加快,恶心,视野模糊,气促等等。有研究指出具有酒精反应的人群,酗酒率也较低。这可能与饮酒带来负面反应导致此人群饮酒较少相关。在饮酒前30-60分钟,给一些患者服用低剂量的治疗胃痛的药物,如西咪替丁(泰胃美)、奥美拉唑,雷尼替丁 (善胃得),对乙酰氨基酚 (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糠醛、 特定溶剂的烟雾、一些吡唑化合物,可以降低乙醇脱氢酶的工作效率,缓解身体的症状。已经有研究证明西咪替丁可以大幅度增加血液酒精含量水平。由于是由基因导致,尚未发现能够治愈这种病的有效方法。有假设称,乙醛会导致红肿和血管舒张,可以用h2拮抗剂类药物抑制抗利尿的激素,从而减少乙醛对饮用者的副作用。乙醛是已知的致癌物,可增加与其相关的癌症患病风险,如肝癌、食道癌和消化道癌。有酒精反应者应尽量避免饮酒。
相关
- 锌3d10 4s22, 8, 18, 2蒸气压第一:906.4 kJ·mol−1 第二:1733.3 kJ·mol−1 第三:3833 kJ·mol−1 (主条目:锌的同位素锌(英语:zinc)是化学元素,化学符号是Zn,原子序数是30,相对原子
- 荷兰é¢ç§¯æµ·å°”å¾·å…°çœ(仅陆地é¢ç§¯)以下资讯是以2019年估计国家领袖国å†
- 丧恸丧恸(拼音:sāng tòng;英语:Grief),是对丧亡或死别的多重反应,会表现出悲伤、悲哀和伤心。这些反应除了在感情上外,也包括生理、认知、行为、社交及精神的层面。所经验的很多时都与
- 胸部在解剖学上,胸部在许多动物身体的其中一部分。人科动物(包括人类)的胸部位于颈部和腹部之间,由肋骨、脊椎和肩带骨骼所支撑。胸部同时有乳房部分,女性的乳房作哺乳之用,因此胸部也
- 氨基酸氨基酸是生物学上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由氨基(-NH2)和羧基(-COOH)的官能团,以及连到每一个氨基酸的侧链组成。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赋予蛋白质特定的分子结构形态,使其分子具
- 体育锻炼体能锻炼,又称体能训练、体适能训练,泛指所有通过运动方式,来达到维持与发展适当体能、增进身体健康的身体活动。它的目标有许多种,包括:增强肌肉与循环系统、增进运动技能与身体
- 利福平利福平(Rifampicin)为一种广效性抗生素,可治疗包含结核病、痳疯病,以及军团病等疾病。利福平通常与其他抗生素合用,除了用于预防B型流感嗜血杆菌以及脑膜炎球菌(英语:meningococcal
- 菌丝菌丝(英语:hypha pl: hyphae)是丝状真菌(英语:filamentous fungus)或称霉菌(英语:mold)中的一种长、支链丝状结构,它是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而部分原核生物如放线菌同样存在菌丝
- 生物膜生物膜(英语:Biological membrane)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它是一层封闭的、有分隔作用的膜,在生物体中担任选择透过性屏障。细胞膜是生物膜的一种,通常由磷脂双分子层组
- 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生物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所形成相互关系。主要有食物的关系,即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的关系(包括寄生),以及共栖、共生及对空间和其它生物生存条件等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