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西斯·戴维斯·米莱特

✍ dations ◷ 2025-07-08 06:23:48 #1848年出生,1912年逝世,19世纪美国画家,20世纪美国画家,美国壁画家,美国战地记者,哈佛大学校友,泰坦尼克号罹难者,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校友

法兰西斯·戴维斯·米莱特(英语:Francis Davis Millet,1848年11月3日-1912年4月15日)是一位美国学术古典画家,雕塑家和作家,于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中丧生。

法兰西斯·戴维斯·米莱特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马特波伊西特(英语:Mattapoisett, Massachusetts)。大多数资料都认为他出生于1846年11月3日,但在其军事服役期间所带的日记上却记载着1864年11月3日为他的16岁生日,也就是说他生于1848年。在15岁时,恰逢美国南北战争,米莱特加入马萨诸塞军团,起初只是充任鼓手,后成为他父亲的外科医师助理。

他多次指出这段经历使其在早期作品中颇为钟爱鲜艳的血红色。米莱特后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此后他还曾担任过一些报刊的记者与编辑。

1876年,米莱特回到波士顿,与约翰拉法基(英语:John LaFarge)一同在波士顿的三一教堂绘制壁画。后又进入比利时安特卫普的皇家美术学院进修,并成为首位第一年学习便获得银奖的学生,次年,又获得金奖。在1877年-1878年的俄土战争中,他为多家报社的战地记者。

米莱特于1880年成为美国艺术家协会成员,1885年被选入纽约的美国国家设计学院,任美术委员会副主席。1893年,米莱特成为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装饰总监,后者宣称米莱特发明了第一种压缩空气喷漆,用以粉刷建筑,但这可能是伪造的,因为当时期刊注意到自1880年代早期起该种喷漆便已开始应用。他还在世界各地,包括维也纳、芝加哥、巴黎、东京等地参加展览会工作。

米莱特为波士顿美术馆学校建立者之一,且在美国艺术联合会的早期阶段颇具影响力。他帮助安特卫普时期的老熟人Emil Otto Grundmann(英语:Emil Otto Grundmann)谋得该校校长职位。米莱特还为罗马美国学院一员,并在1904到1911年间任秘书。他亦是美国美术委员会(英语:U.S. Commission of Fine Arts)的始创者之一,并于1910至1912年担任副主席。1912年,他在搭乘泰坦尼克号前往纽约市准备处理学院事务途中不幸罹难。

米莱特除艺术家之外,还是一名作者与记者。他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章,还曾自行写过一些文章与小故事。他还是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会员以及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

米莱特还是一位雕塑家与设计师,曾应美国陆军及美国战争部的请求设计了1907年内战运动勋章(英语:Civil War Medal)和1908年西班牙运动勋章(英语:Spanish Campaign Medal)。他还接手了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海关大厦(英语:U.S. Custom House (Baltimore, Maryland))寻呼室的天花板。

1870年代早期,米莱特在罗马拥有一间工作室,1870年代中期工作室则在威尼斯,此期间他与知名美国旅行记者查尔斯·华伦·斯托达德(英语:Charles Warren Stoddard)居住在一起,有证据显示,后者对男性拥有着强烈的性趣。历史学家乔纳森·内德·卡茨认为米莱特致斯托达德的信件表明,两人感情浪漫而亲密,一起过着波西米亚风格的生活。


米莱特是奥古斯塔斯·圣·高登斯(英语:Augustus Saint-Gaudens)及马克·吐温的密友,两人在1879年都参加了米莱特与莉莉的婚礼。米莱特夫妇育有三个子女,分别为凯特、劳伦斯、约翰。

米莱特还结识了知名美国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后者经常以米莱特的女儿凯特为模特画像。此外,米莱特还与赫胥黎家族关系密切。

1912年4月10日,米莱特于法国瑟堡登上泰坦尼克号,动身前往纽约。最后看到他时他正在协助妇孺进入救生艇。其遗体后被电缆船麦凯-贝内特号发现,并带到马萨诸塞州东布里奇沃特(英语:East Bridgewater, Massachusetts)下葬。

1913年,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建造伯特-米莱特纪念喷泉以纪念米莱特及其密友兼室友阿奇博·伯特。

哈佛大学的怀德纳图书馆中亦有一座青铜半身像用以纪念他。

2015年,其壁画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展出。

相关

  • 聚苯醚聚氧二甲苯(polyphenylene oxide,PPO)也称为聚苯醚(polyphenylene ether,PPE),其商品名为NORYL,是一种高温的热塑性塑料。聚氧二甲苯为非结晶性热塑性高分子,由于它难以直接加工,故在
  • 胡浩德胡浩德(荷兰语:Menno Goedhart,1947年-)是一位前荷兰外交官。作为荷兰贸易暨投资办事处代表派驻台湾期间因为对台湾荷兰统治时期历史的研究,因此决定于退休后长住台湾进行文史研究
  • 高雄郡高雄郡为台湾日治时期的行政区划之一,隶属高雄州。该郡之设立是依据台湾总督府于1920年8月10日公布的府令第47号,于同年9月1日正式实施,直到1924年12月25日因行政区调整,高雄街
  • 缨尾目缨尾目(学名:Thysanura),现在已被赞成不使用此目,野生种类的石蛃科 Machilidae 和 Meinerellidae 过去被划为缨尾目,现在它们有了自己的目—石蛃目(英语:Archaeognatha)(学名:Archaeogn
  • 专性需氧菌专性需氧微生物(英语:obligate aerobe)是一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存活的微生物。这类生物通过有氧呼吸将糖类或脂肪转化为其生活所需的能量,在其呼吸中,氧被用作电子传输链的末端电
  •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August Wilhelm Schlegel 1767年9月8日 – 1845年5月12日),德国诗人、翻译家及批评家,并且是德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他所翻译的莎士比亚使得
  • 蒂姆·莱博尔德蒂姆·莱博尔德(德语:Tim Leibold;1993年11月30日-)是一位德国足球运动员。在场上的位置是左后卫。他现在效力于德乙球队汉堡。
  • 林修林修(1965年9月2日-)是日本补习班教师,于东进卫星预备校教授现代语言。2013年,因为在该校广告中的一句“何时开始做?就是现在吧!”(いつやるか?今でしょ!)而爆红,因而获得大量在媒体曝光
  • 伊达宗信伊达宗信(1603年-1627年7月9日,即庆长8年-宽永4年5月26日)日本江户时代初期武将。伊达政宗六男,母为柴田宗义女阿山方。幼名为吉松丸。越前守。岩崎伊达氏第2代当主。作为奥州的战
  • 大克拉杜沙大克拉杜沙(Velika Kladuša)是波黑的一座城市。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波黑联邦。坐标:45°11′N 15°48′E / 45.183°N 15.800°E / 45.183; 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