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效应

✍ dations ◷ 2025-04-26 11:58:02 #记忆效应
记忆效应(英语:memory effect)是一种发生在某些充电电池上(如镍镉电池或镍氢电池),经过多次充电后导致电池容量减少的现象。当镍镉电池(NiCd)或镍氢电池(NiMH)在多次没有完全放电的情况下又被充满时就会产生记忆效应。其实这种效应极少发生,通常只出现于较古老且十分昂贵、稀有的那些无人管理的电子设备身上,比如通信卫星(每次经过地球阴影时,它都会消耗相同的电量,却不能消耗完所有电量)。实验室中的多次尝试证明了要人为地重现这种效果十分困难。电压下降常被归咎于记忆效应。由于现在的电器通常是监控电池的电压来显示剩余电量,在此情况下,当实际电量下降时,电池能达到的最大的电压会比正常时低,因此通过电器监控到的电量比正常时低,尽管所储存的实际电量没有变,但该电池看起来电量消耗得很快,以致很短时间内就没有电了。在用户看来,电池似乎没有达到最大电量,跟记忆效应差不多。在一些高负载的设备身上(比如数码相机),这是很常出现的问题。电压下降多由重复过度充电引起,这时电池的电解液会在电极上形成细小晶体,这些晶体会阻塞电极,使电池的电阻变大、电压降低。所以在这些电池放电的同时电压会突然下降,看起来就像电池被很快用光了。过度重复放电可损耗某些电池组的性能。电池组由多个电池组成;这些电池虽然性质相似,但并非完全一样,所以其电容有一定差别。而当电池组在进行深度放电时,某些电池容量较低的电池会完全放电。此时,电流便会由其他尚未完全放电的电池通过这些电池容量较低的电池。而因此出现的电容减少,多被误认为是记忆效应。所以千万别用到0%再去充电,会对电池造成损伤。这些所谓的记忆效应,一般都是上面说到的电压下降现象,这造成了各种各样试图修复坏电池的错误行为。最常见的例子是通过某些设备来完全耗尽电池的电能,以便消除电池中的小晶体。理论上这是行得通的,但处理时常常会对电池组中的其他电池造成损害;而且,虽然短期内这种方法能解决记忆效应,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会缩短电池的寿命。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让电池独立地放电,而不是几颗一起。不然,当有电池先放尽电时,这些电池就会被反向充电,造成很大的损害。

相关

  • 在语言学中,词(英语:word),又称为单词,是能独立运用并含有语义内容或语用内容(即具有表面含义或实际含义)的最小单位。词的集合称为词汇,例如:所有中文词统称为“中文词汇”等。词典是
  • 化学合成在化学中,化学合成是以得到一种或多种产物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通常表现为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操纵的一步或多部反应。在现代的实验室应用中,合成通常暗示整个过
  • 莱姆病莱姆病(Lyme disease)或莱姆疏螺旋体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属生物引起的细菌性传染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会出现不会痒也不会痛的红斑,称为游走性红斑(英语:Erythema chronicum
  • RAD51n/an/an/an/an/an/an/an/an/an/aRad51是真核生物体内的一种蛋白质,与原核生物的RecA同源,是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从酵母菌到人类之间的变异不大。人类的Rad51含有339个氨基酸,于
  • 蒙达语族蒙达语族(或扪达语族)是南亚语系之下的一个语族,在印度的中部和东部、孟加拉有约9百万使用者。蒙达语族的起源不详,可能是来自印度东部部落的语言。蒙达语族包括桑塔利语、蒙达
  • 同中子素同中子素(英语:Isotone),其定义是两个不同质子数的核素,具有相同的中子数。例如:15N与16O都具有8个中子。此词汇是由德国物理学家K.古根海玛所创,是将英文同位素(英语:Isotope)中的“p
  • 乌呼鲁卫星乌呼鲁卫星(Uhuru),原名“X射线探测卫星”、“探险者42号”或“小型天文卫星1号”(SAS-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由美国于1970年12月12日在肯尼亚发射升空。发射当天正
  • 鸡只鸡(学名: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是原鸡属原鸡中被人类驯化后而成的亚种,家鸡最初被驯化成为家禽的目的是提供廉价优质的动物蛋白质食品,是家畜及家禽中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的。
  • 蒂蒂亚·德朗厄蒂蒂亚·德朗厄(荷兰语:Titia de Lange,1955年11月11日-),荷兰遗传学家、细胞生物学家,纽约市洛克菲勒大学教授。1955年生于鹿特丹。1985年,在阿姆斯特丹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
  • 隐生隐生或潜生(潜在的生命)是一种生命状态,主要是缓步动物用作抵御不良的环境(例如缺氧、低温、极干燥)等,当隐生动物遇上干旱时,它们可以将身体的水分大幅降低,身体萎缩,停止新陈代谢,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