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今诠》、《黄伯固疏文》、《真西山文集序》、《后峰集》
黄巩(1480年-1522年),少名天佐,二十岁改名巩,字仲固,号后峰,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兴化府莆田县(今福建省莆田县)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二十二岁中福建乡试第七名举人,弘治十八年,黄巩登进士,授德安府推官。正德年间,升刑部主事,掌诸司奏牍,六年(1511年)改任兵部武库司主事,九年春进员外郎,充礼部同考试官,晋车驾司添注郎中,经理马政。明年春,改职方司郎中,夏四月丁母忧归。十三年春服除,赴京,补武选司郎中。正德十四年三月,明武宗下诏南巡,黄巩上疏劝阻:
陛下临政多年来,祖先的纲纪法度先坏于逆贼刘瑾,其次坏于佞幸之辈,再次坏与边疆将帅战事不利,大概荡然无余了。天下只知有权臣,却不知道有天子,动乱的根本已经形成,祸变将要发生。所以臣试举当今最急的事加以陈说。
第一,尊崇正学。臣听说圣人主张守静,君子谨慎于出动。陛下游玩无度,流连忘返,出动地也太过分了。臣诚愿陛下高高居住在宫中,凝聚精神镇定思虑,排除外界的纷乱干扰,排斥异端邪说,疏远奸佞小人,延故老,咨询忠诚良臣,这样可以蕴含保养气质,熏陶道德品行。而圣学维新,圣政自然振兴。
第二,疏通进言渠道。进言渠道,是国家命脉。古代,圣明帝王以进言来引导众人,采纳他们的建议而使他们显扬。现在却不同。大臣谈及时政,左右近臣都隐瞒上报。有的涉及弄权奸臣,就扣留宫中不发,而用其他事情加以中伤。使他们虽然不因进言却因他事获罪。因此,虽然有安定百姓的长久之计,谋划国家的最好策略,但却无法传达给圣上。即使有引起国家必乱的大事,有图谋不轨的奸臣,陛下又从何处得知?臣诚望陛下能够广开言路,不要怪罪他们越职言事、不要责怪他们沽名钓誉,如此,忠言将会日渐进呈,只会将会逐渐增广,乱臣贼子也会有所畏惧,不敢放肆。
第三,端正名号。陛下无故自降身份为“大将军、太师、镇国公”,远近人士听闻,无不惊骇叹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谁是天子?天子不以“天子”身份为君,却以“将军”身份为君,那么天下都成为“将军”的臣民了。现在不取消这样名号,昭显天下名分,那么体统就不正,朝廷就不尊严。古代天子也有自称独裁者,最后求作一个平头百姓却不行的。臣私下为陛下此举感到畏惧啊。
第四,戒除出游。陛下开始时游玩嬉戏,不出大厅,在南内驰马追逐,进言的人尚以为不可。随后您临幸宣府,又临幸大同,后又临幸太原、榆林,所到之处耗费资财,惊动众人,郡县不得安宁,致使民间夫妇不能相保。陛下作为百姓父母,为什么竟忍心使百姓至于此种地步呢?最近又有南巡诏令。南方的百姓听闻后争着携带妻子儿女逃难,流离颠沛,怨恨之声纷起。如今,江淮等地又发生大饥荒,父子兄弟相食。天时人事到这样地步,陛下又进一步逼迫,怎么能不流落成为盗贼呢?奸雄窥视,等待时机而起事。变乱从内部发生,届时想回京则无路;变乱发生在外,则望救而来不及。陛下到那时,悔恨已经来不及了。那些位居高位的大臣、专权的宦官、亲近的群小人,他们哪里有丝毫怜爱陛下的善心呢?都希望陛下远行,然后得以擅权放纵,趁机营利。或者,他们也会袖手旁观,如同秦、越之人一样互不相干。陛下应该幡然悔悟,颁布哀痛罪责自己的诏书。取消南巡,撤离宣府行宫,表示不再出行。打开国库,赈济江淮百姓,遣散边防军队,使他们回归编制。清洗先前的错误行为,收聚已经失散的人心,如果这样,那么还能有所作为。
第五,清除小人。自古以来没有小人执政而不亡国丧身的。当今玩弄权术、贪恋富贵的小人,确实大有人在。至于最先开启边事,拿战争当儿戏,使陛下耗费天下之力,竭尽四海资财,伤害百姓之心,都是江彬所为。江彬,只是军队中的平庸之辈,凶残狠毒傲慢怪诞,没有人臣的礼节。臣只看到他有可杀的罪过,却没有听说他有可赏的功劳。现在却赐以国君之姓,封伯爵,以心腹相托,并将京营的重任相托,使得他在外把持兵权,在内蓄谋叛变,形成骑虎难下形势,这必然是产生叛乱的原因啊。天下人切齿怒骂,都恨不得吃了江彬的肉。陛下又为何竟怜悯一个江彬,而不用来向天下谢罪呢?
第五,设立太子。陛下年岁渐高,太子没有出生,祖宗社稷基业摇摇欲坠,无所寄托。正要外出远行观赏游玩,多次遭遇不测,收养的义子布满左右,却唯独不能预先立亲族中的贤人以继承大业,臣认为陛下大概本末倒置了。诚望祭告宗庙,请命于太后,旁从询问大臣,选择皇亲中贤良者一人作为养子,以寄托国人期望,以后诞生皇子,仍让养子出镇藩国,这实在是宗庙国家无穷的福分啊。
员外郎陆震草拟奏疏将要劝谏,看到黄巩的奏疏后赞叹不已,于是毁掉自己草稿,改为与黄巩联名疏奏。明武宗看后非常愤怒,将两人关于诏狱,又在午门罚跪。众人议论天子将要出行,黄巩说:“如果天子真要出行,我必然牵着他的衣服以死相谏。”他连跪五天期满后,仍然被关在狱中。过后二十多天,他受廷杖五十下,被贬为平民。江彬派人沿途刺杀黄巩,因有治洪主事得知而事先将黄巩藏起,从小道得以逃脱。
回家后,黄巩潜心著作。有时粮米断绝,至中午还没有做饭,他仍心情安然。他曾经感叹到:“人生官至公爵,算是富贵了,然而不过三四十年。只有立身行道,方能千年不朽。世人往往故意以此换彼,又为何呢?”
明世宗即位后,召任其为南京大理寺丞。其上疏请求稽考古道端正学风,敬顺苍天为民辛劳,取法尧舜,保全君子,辨别小人。第二年,入朝庆贺时候死于顺天府,年四十三。行人张岳颂扬他的正气,朝廷后追赠大理寺少卿,赐予祭祀,天启初年,追谥忠裕。著有《后峰居士文集》。
曾祖黄师宪。祖父黄文嘉。父黄德珍。母郑氏,封太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