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阴极射线
✍ dations ◷ 2025-07-18 22:32:31 #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是在真空管中可以观察到的电子流。真空管是一个被抽成真空的、装有两个电极(一个阳极和一个阴极)的玻璃管。阴极被加热后,其释放出来的电子会像射线一般移离。假设在阳极后面的玻璃片覆有磷光物质,则它会形成磷光。阴极与磷光之间的金属板会在磷光玻璃板上留下影子。这说明磷光是由阴极发射出来的粒子打到磷光板上后发出的。1690年奥托·冯·格里克发明真空泵后物理学家开始在稀薄空气中做电的试验。1705年人们发现在稀薄空气中的电弧比在一般空气中的长。1838年迈克尔·法拉第在充满稀薄空气的玻璃管中输送电流,他发现在阴极和阳极之间之间有一道奇怪的光弧。只有直接在阴极前没有这道光弧,这个地方被称为“法拉第暗空间”。1857年德国玻璃工海因里希·盖斯勒(英语:Heinrich Geissler)发明了更好的泵来抽真空,由此发明了盖斯勒管(英语:Geissler_tube)。盖斯勒管的意图在于使得管内的气体发光。而有人则发现管壁也会发光,而且只有在阳极的一端会发光。威廉·克鲁克斯发明了更先进的克鲁克斯管,专门用来研究这样发出的光。1859年,德国物理学者尤利乌斯·普吕克观测到,当管内部气体足够稀薄时,在阴极附近的管壁会出现绿色磷光,施加磁场可以改变磷光的位置,因此,他分辨出这种放电与普通放电不同,他推断绿色磷光是出自于电流撞击于玻璃所产生的现象。:104-105普吕克的学生约翰·希托夫(英语:Johann Hittorf)于1869年发现,假设在阴极与磷光之间置入一块物体,则辉光会被限制在阴极与物体之间,玻璃管壁会因为物体的遮挡而在磷光曲面内出现一片阴影,这意味着辉光是由只会以直线传播的射线形成,并且在管壁造成磷光。1876年,德国物理学者欧根·戈尔德斯坦发现,辉光不是朝着所有方向发射,而是朝着垂直于阴极表面的方向发射,这与烛光的发射方式大不相同,烛光是朝着所有方向发射。:56-57戈尔德斯坦称这辉光为阴极射线,他主张,阴极射线是某种传播于乙太的电磁波,因为,如同紫外线一般,阴极射线以直线移动,并且当撞击时会造成磷光。:95-9619世纪末许多著名科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利普·莱纳德对阴极射线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很快人们就认识到阴极射线是由今天被称为电子的带电粒子组成的。由于阴极发射这个射线,因此其电荷是负的。在没有外部影响的情况下阴极射线直线传播。电场和磁场可以改变它们的方向。人们利用这个现象发明了阴极射线管,它是电视机、示波器等的原理。在许多工业中极高速的电子束用来做电子束焊接、迅速修补热固性塑料以及交叉结合热塑性塑料来改善其物理特性。极高速电子流也可以作为自由电子激光的增益介质。
相关
- 层状鱼鳞癣 2层状鱼鳞癣 (自体隐性遗传)是一种遗传病,其会导致皮肤角质化不良,角质会增厚及局部角化不全。皮肤亦因不正常的角质而缺乏防水功能。此遗传病的发生率由500000至600000分之1。
- 科依桑语系科依桑语系,或称科伊桑语系,是非洲东部坦桑尼亚的桑达韦人(Sandawe)和哈扎人(Hadza),以及非洲南部,喀拉哈里沙漠的科伊科伊人和布须曼人(或称桑人)所使用语言所属的语系,包括非洲东部的
- 技术官僚专家统治(Technocracy),是一种由在技术上拥有高水平的专家控制一切决策的政体。在这种政体中,拥有知识和技术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取代了传统政体中政治家,商人和经济学家的地位。在
- 21号染色体人类的21号染色体是23对染色体的其中之一,正常状况下每个细胞拥有两条。此染色体是所有人类染色体中最小的一个,含有大约4700万个碱基对,占细胞内所有DNA的1.5%。21号染色体的
- 同位素标记同位素标记是一项用于追踪同位素在某个化学反应、代谢通路、或细胞定位中的路径和去向的技术。在使用时,通过把特定的反应物分子中的某个原子替换为其同位素来进行“标记”,再
- 让·布尔甘让·布尔甘(法语:Jean Bourgain,1954年2月28日-2018年12月22日),生于奥斯滕德,比利时数学家。他在1994年获菲尔兹奖,表扬他研究巴拿赫空间、调和分析和遍历理论的成果。他曾于伊利诺
- 克劳福德县克劳福德县(Crawford County, Georgia)是美国乔治亚州中西部的一个县。面积846平方公里。根据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共有人口12,495人,2005年人口12,874人。县治诺克斯维尔 (Knoxv
- 涅槃涅槃(巴利语:निब्बान Nibbāna;梵语:निर्वाण Nirvāṇa),佛教术语,合文作
- 东海东海,亦称东中国海、中国东海,是指长江出海口以南、欧亚大陆以东的大片海域,为太平洋西部的陆缘海之一。南接台湾海峡,北临黄海以长江口北侧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为界,东临太平洋,以
- 林 群林群(1935年7月-),福建省连江人,数学家,无党派人士。福州一中1949-1952年校友,195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获得华罗庚数学奖。其算法被称为“林群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