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戒律,为用以约束道士行为,以防止违反教规的警戒条文。戒也作“诫”,有劝戒、教戒、戒恶之义,律指条规、律令。戒律系借神明的名义约束教徒,作为教徒遵守的思想与行为准则。道教认为学道不受戒则无缘得上仙。将奉戒行善看作成仙得道的路径。
早期道教有所谓“天诫”或“道诫”,如《太平经》:“唯原省念所言,思见天诫,以成其身,不使陷危”,而有“虚无无为自然图道毕成诫”,“贪财色灾及胞中诫”等教诫;《老子想尔注》中有“道贯中和,当中和行之;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想尔注》文无“道诫”具体内容,然《道藏》《太上老君经律》中列有“道德尊经想尔戒”(想尔九诫)。
南北朝时期,道教产生正式的戒条,如道民三戒,录生五戒,祭酒八戒,想尔九戒,智慧上品十戒,老君戒百八十条,又有“律文”多论犯罪刑罚之规章,如女青鬼律。道教戒律部分源自儒家的纲常礼教和佛教戒律。
唐代道士张万福作《传授三洞经诫法箓略说》,书中记载三归戒(初起心入道受)、五戒(令除五欲、出五浊、修五德)、八戒(持八事以契入神)、无上十戒(在俗男女所受,断十恶行十善)、初真戒,以及各派道士所受戒等等。
全真教道士丘处机公开传戒,创立“十方丛林”。明代《正统道藏》收有王重阳《重阳立教十五论》,内容多与全真道规戒有关。元末明初陆道和所编《全真清规》,是对于全真出家道士在丛林宫观的生活规范。明代永乐年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撰《道门十规》,阐述道教的渊源流派、行持规矩和宫观应有之规。
传说清初全真龙门派道士王常月于北京白云观传初真戒(三皈依,积功归根五戒,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中极戒(重编自《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文》)、天仙大戒(出自鸾书《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合称“三坛大戒”。陈柏勋指出出现三坛戒之说是嘉庆年以后的文献,可能为后人所追述。
道教戒律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品戒。涉及道教戒律的有关书籍,主要收录在于《正统道藏》的戒律类。重要的戒律书有:《洞玄灵宝天尊说十戒经》、《要修科仪戒律钞》、《三洞众戒文》、《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太上老君经律》、《老君音诵诫经》、《道门十规》,全真派有《全真清规》,善书类有《太微仙君功过格》、《太上感应篇》、《阴骘文》、《警世功过格》、《清规玄妙》等。《云笈七签》、《无上秘要》、《道教义枢》、《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中亦收录戒条。
当代道教除全真教是奉行三皈、五戒、十戒、女真九戒为基础的三坛大戒外,其余正一道各派多以三皈、九真戒(出《太上九真妙戒金箓度命拔罪妙经》)传度授戒。《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以九真戒为诸戒之首,特别推崇:“无上洞玄灵宝九真妙戒者,诸戒之首。天人共仰,幽显咸遵,……仙凡仰之,以为城郭;幽显资之,以为梯航;灵魂受之,以为法药。”。
各派别中,有共通遵守之戒,也有各派自制之戒。根据规则的严紧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据戒条的多少,有五戒、想尔九戒、十戒、碧玉真宫大戒规、军佑帝君十戒、老君二十七戒、智慧上品大戒、智慧闭塞六情上品成、智慧度生上品大戒、三洞众戒文、三坛大戒等等。举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