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向善论

✍ dations ◷ 2025-04-18 13:10:27 #伦理学,哲学,儒家

人性向善论或简称向善论,是以先秦儒家性善观点为基础的人性论主张,强调人性中有自我要求行善的力量。人性向善论认为,由于人始终在变化之中,我们不宜直接说“人性是什么”,只能说“人性要求我成为什么”。

人性向善论主张:人性中有要求主体行善的力量,若不行善则心不安。

人性向善论首先要界定“善”是什么。善是对人之行为所作的评价。此处所谓之行为,包括了行为的意图 (善意),行为本身(善行),及行为的结果(善果)。而就此评价之操作型定义而言,善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评价行为本身及其意图与结果,若可使人与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实现,则可谓之善,反之则为恶,或不善。

所谓适当与否,包含三方面的考量:(一)内心感受要出于真诚;(二)对方期许要设法沟通;(三)社会规范要尽量遵守。其中第一点直指行为主体-我,第二点涉及到行为对象-你,第三点则关系到其他人-他们,从(二)及(三)也可以看出,除了孟子所述四端之心 之外,人对于善与恶的评价及判断能力,许多时候也需要学习及智慧,不能完全依赖本能或个人主观的喜恶来决定。

“向”则是一种倾向,一种力量。人性中有一种力量,对于被评价为“善”的事,有一种想要去实践的动力,也就是孟子所谓的“良知”“良能” 。也因为这种内在道德力量的存在,当我们为善时,心中便会喜悦,当我们知善而不为,甚或是为恶时,内心便会感到不安、不忍。

孔子与宰我讨论三年之丧,认为不守丧则心不安 ,孟子与齐宣王讨论仁心仁政,从齐宣王不忍见牛被杀开始 ,人内在的不忍之心,正是施行仁政的根源 。都是此人性向善力量的精彩说明。这种向善的力量,是与生俱来的,是人性道德力量的根源,也是人之异于禽兽的最关键处。

虽然说人性中有此向善的力量,但当人的内心若不真诚,而为私人利害计算衡量所充满时,这种向善力量便可能为利害计算所掩盖,而使人选择不为善。这也说明了人之所以为恶的可能。因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人心的运作能自我选择。也唯有在可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人的行为才能纳入道德层面来考量,才能要求道德责任,才能展现道德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知善而选择不为善,人的良知并未消失,不安、不忍的力量仍然存在。这也说明了,人做了恶事后,心中会产生内咎、自责、及悔恨的原因。

“真诚”是向善力量的根源,“私利计算”是向善力量的阻碍。人之所以为善,最根源处乃在是否真诚而不计算。真诚必出于主动,必出于自觉,不可能借由外在力量来作到真诚。这也反应了儒家自我觉醒,自我要求的道德力量。孟子曰“思诚者,人之道” ,思是自我觉醒,诚是真心真意,忠于自己。以诚为动力,就会有自我要求行善的力量,故谓“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人性向善论可以说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归纳及开展。以“人性向善”为前提,可简洁有效的诠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使孔孟思想精义更清晰,更融贯 。同时,人性向善论也与西方哲学所重视的理性、自由、自律、自然人性等思潮相吻合,能有效会通东西方思想而不相悖。在实践上,人性向善论清楚说明了人之所以为善的动力及方法,也说明了人之所以为恶的可能。人性向善论的真理性,也可在每个人身上自我检证。综合以上,人性向善论也使得先秦儒学更具时代意义。

但在另一方面,人性向善论与宋明传统心性之学并不尽相融,与朱熹、王阳明等人性本善论的主张相违。故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及反对。 

相关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英语: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常简称为POPs)泛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化学物质:
  • 昔兰尼加昔兰尼加(古希腊语:Κυρηναϊκή),在阿拉伯语中称为拜尔盖(برقه‎),是利比亚东部的一个地区,得名于古希腊城市昔兰尼,古称“五城地区”(Pentapolis),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是克里
  • 温室温室,又称玻璃温室或暖房,是一座专用作种植植物的建筑物。它的建造物料是玻璃或塑料,温室会因太阳发出的电磁辐射而加热,使温室内的植物、泥土、空气等变暖,因为可以提早种植也比
  • 超铀元素超铀元素在化学上指的是原子序数在92(铀)以上的重元素,皆具有放射性。原子序数从1到92的元素中,除了锝、钷、砹和钫之外,都可以在地球上检测到相当的量,而且比较稳定,大多有很长的
  • 苏肇冰苏肇冰(1937年6月21日-),生于江苏苏州,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当
  • 磷酸烯醇丙酮酸磷酸烯醇丙酮酸(Phosphoenolpyruvic acid)的共轭碱磷酸烯醇丙酮酸盐(Phosphoenolpyruvate,缩写PEP)是生物细胞中的常见生化分子,是糖解作用与糖质新生作用的中间产物。它同时也是
  • 大西洋胸棘鲷大西洋胸棘鲷是胸棘鲷属的一种,分布于全球各大洋热带至温带海域,栖息深度180-1809米,体长可达75公分,栖息在大陆坡、海脊等深水域,属肉食性,以鱼类、甲壳类、片脚类等为食,可做为食
  • 肖松尼人肖松尼(Shoshone)(i/ʃoʊˈʃoʊniː/ or i/ʃəˈʃoʊniː/) 是个曾经活跃于北美洲美国西部与墨西哥北部的大部族,分为三大部落;本族语言是肖松尼语。此语属犹他-阿兹提克语系
  • α-变形菌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下的一个纲。此纲的成员变异性极大,且共通点极少,但他们确实系出同源。α-变形菌大多都是革兰氏阴性菌,而有些包内寄生
  • 约翰·罗伯特·安德生约翰·罗伯特·安德生(英语:John Robert Anderson,1947年8月27日-),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教授,以其认知架构(cognitive architecture)ACT-R(Ander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