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氮化四硫(分子式:S4N4)是最重要的硫-氮二元化合物,室温下为橙黄色的固体。它的结构和成键较特殊,也是制备其他含S-N键化合物时最主要的原料,因此成为化学家研究的焦点之一。
氮和硫电负性相近,容易形成共价键相连的S-N环系,其中不少是S4N4的衍生物。同族的Se和Te也很容易生成一系列相似的含X-N键(X = 氧族元素)的化合物。
S4N4为双楔形笼状结构,具有D2d对称。硫和氮交替构成一个假想的八元环,每一对硫原子中S-S相距2.586Å(由X单晶衍射测定)。 同价的Se4N4结构类似。
四氮化四硫分子中,S-N键长几乎相等,存在电子离域。S-S“跨环”相互作用的距离要比范德华力的距离小得多,这个现象可以用分子轨道理论来解释, 但其实际原因仍然有争议。 1970年时Gleiter提出了一个目前接受得比较广的理论:从分子对称性上看,S4N4若为4h的平面型结构,那么它将成为一个12π的平面体系,基态为三线态,会受到姜-泰勒效应的影响而发生构型扭曲。将其构型畸变为非平面的2d型结构后,2u LUMO和g HOMO的顺序交换,基态时变为单线态,能量降低,而且分子中也可以产生硫-硫跨环作用加以稳定,因此是有利的一个构型。
S4N4生成热为正值(460kJ/mol),属于所谓“吸热化合物”,在热力学上不稳定。虽然它在常温下还算稳定,但研磨、摩擦、撞击、震动和迅速加热时,四氮化四硫都会猛烈分解并引起爆炸,生成非常稳定的产物:
越纯的四氮化四硫爆炸性越强。热力学不稳定而动力学稳定的分子中,大多数结构较为复杂,结构简单的不多,而四氮化四硫即是一例。
四氮化四硫为热色性固体,低于-30°C时为淡黄色,室温下为橙黄色,高于100°C时为深红色。
四氮化四硫的传统制备方法,是用干燥的氨作用于S2Cl2的四氯化碳溶液,并用二�烷萃取:
也可用NH4Cl代替反应物中的氨:
较新的方法利用2S来引入S-N键。这个化合物可由双(三甲基硅基)氨基锂与SCl2反应制得:
然后用制得的2S与SCl2和SO2Cl2的混合物反应,制取S4N4:
四氮化四硫与其他化合物发生的一系列反应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S4N4环系保持的反应,一类是环系被破坏的反应。大多数研究着重于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S4N4会与Vaska配合物()发生氧化加成反应,生成含六配位铱的配合物,其中S4N4中的两个硫原子和一个氮原子作配位原子。蔡斯盐也可与四氮化四硫发生类似反应,生成铂(IV)的配合物。
S4N4与2−阴离子反应,S4N4环系打开,生成三个钯配合物。
与碘化氢或氯化氢的反应也属于这一类:
S4N4是路易斯碱,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与路易斯酸紧密配合,如BF3、SbCl5和SO3。这些加合物中,四氮化四硫的环形结构发生扭曲,电子离域的程度也可能减弱。
与S4N4反应的产物中,硫原子与金属配位,并且会异构为氮原子也发生配位的另一个配合物。
四氮化四硫可被HBF4质子化:
“软酸”CuCl可与四氮化四硫生成共聚合物,其中S4N4环作桥联配体:
S4N4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稀NaOH中S4N4的反应如下:
碱性增大时,产物变为亚硫酸根:
四氮化四硫可用作制取其他重要S-N化合物的原料。
−:
四氮化四硫与哌啶反应产生−阴离子:
在搅拌下,使叠氮化钠与四氮化四硫在乙醇中反应,生成的橙色溶液中也含有−离子:
相应的阳离子+也是已知的。
−:
以叠氮化四甲基铵处理四氮化四硫,可生成杂环的−离子。该离子含有10个π电子:
以PPN+N3−作原料发生类似反应,产物为蓝色的全硫代亚硝酸盐:
NS3−阴离子为链状结构,S=N-S-S−。
S4N3+:
该离子为平面七元环结构,非常稳定,可由干燥的氯化氢气作用于四氮化四硫制得:
S4N42+:
FSO3H与S4N4反应,或S4N4.AlCl3与化学计量的AlCl3混合并通入Cl2,都可制得S4N42+离子。前者产物为2+2−,后者为2+2−。
S4N4可与缺电子的炔烃反应。
将气态的S4N4通过金属银表面,会生成低温超导体聚氮化硫,简写为"(SN)x",转变温度为(0.26±0.03)K。 该反应机理中,首先生成硫化银Ag2S,然后该物质催化S4N4转变为四元环S2N2,接着后者很快聚合。
S4N4可与苯和C60共结晶。
S4N4在研磨、摩擦、撞击、震动和迅速加热时,都会发生爆炸,使用时必须小心。含有杂质硫的样品不如纯化后的四氮化四硫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