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爱理

✍ dations ◷ 2025-07-26 15:38:24 #1878年出生,1958年逝世,美国医生,美国传教士,医生传教士

高爱理(英语:Ailie May Spencer Gale,1878年-1958年3月27日),美国医生,1908至1950年间,和丈夫高福绥(英语:Francis Clair Gale)一起作为美以美会传教士在中国服务。

高爱理1878年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博兹曼市,父亲摩西·哈里森·斯宾塞(英语:Moses Harrison Spencer)是美以美会教士,母亲伊丽莎白·斯宾塞(英语:Elizabeth Spencer)。5岁时一家人迁至科罗拉多州普韦布洛。1898年,高爱理进入科罗拉多学院,1901年毕业。在此期间她的父母去世,但她仍设法于1902年进入库珀医学院,1905年毕业。毕业后,她与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高福绥结婚。两人在加州做了三年教会工作。

高爱理和丈夫1908年来到作为美以美会传教士来到江西南昌。高爱理进入美以美会南昌医院工作。1916年起她是医院唯一的外籍医生,但直到1920年才被正式任命为院长,1921年职位又让给新到的男性美国医生。1922年高爱理和丈夫休假返回美国。休假期间,高爱理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完成研修课程。

1923年高氏夫妇来到安徽屯溪工作。1927年,由于南京事件,在华美国人撤到上海。高爱理在上海美国学校任医生和导师。期间,她尝试恢复屯溪工作,但没能获得足够的支持。1933年,高爱理来到江苏南京开办诊所并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任医生。1937年,应美以美会南昌医院的请求,高爱理再次到该医院工作。

1940年,高氏夫妇回美国休假。1941年,二人返回中国。高爱理赴四川资中宏仁医院工作。高福绥去上海办事时,遇上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日方拘禁至战争结束。1947年,高爱理又一次回到南昌医院工作。1950年,因环境所迫,高氏夫妇离开中国。

高爱理1958年3月27日在加利福尼亚州贝克斯菲尔德去世。高福绥于1970年去世。两人育有三个儿子,又在中国收养了一个女儿。

Zaccarini, M. Cristina. The Sino-American Friendship as Tradition and Challenge: Dr. Ailie Gale in China, 1908-1950. Rosemont Publishing & Printing Corp. 2001. 

相关

  • 印度-伊朗语族印度-伊朗语族(英语:Indo-Iranian languages,或Indo-Iranic languages),又称雅利安语族(英语:Aryan languages)是印欧语系今日仍在使用的语言中最东方的一族,下分为印度-雅利安语支、
  • 点心点心可以指:
  • 机关机构,又称为机关,是指拥有独立架构的社会组织,大至公司、基金会,小至社区中心等,但一般不将国家纳入范畴。在中文语境中,机关多用来指称一个拥有完整个体的政府机构,例如部。
  • 深圳万象城深圳华润·万象城(The Mixc),又名深圳万象城,简称万象城,位于中国深圳罗湖区,连接深圳地铁大剧院站,由华润置地有限公司旗下华润(深圳)有限公司经营。华润·万象城属深圳华润中心一期
  • 农民工1999年规定:印章直径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由国务院制发。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成立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负责农民工工作。2006年3月31日,《国务院关于
  • CVC广播电台CVCGo(原名:CVC中文广播电台,已经停止广播服务。转型为原创视频拍摄)是CV传播机构(总部设在英国)的组成部分,隶属于设在澳大利亚的亚太媒体中心。CV是一个全球性、非营利的媒体组织
  • 马共叛乱马来西亚 泰国马来亚共产党马来西亚共产党(1983年-1987年) 马来亚共产党(马列)(1970年-1983年) 马来亚共产党革命派(1974年-1983年)马来亚共产党叛乱(英语:Communist Insurgency War),简称
  • 紫杉烷紫杉烷,又名红豆杉烷、塔三烷,是二萜类化合物(英语:Diterpene)的一个子类。紫杉烷类化合物最早是从紫杉中分离而来,故名紫杉烷。紫杉烷类化合物一般是紫杉二烯的衍生物。这类化合
  • 卡尔·勒韦约翰·卡尔·戈特弗里德·勒韦(德语:Johann Carl Gottfried Loewe,1796年11月30日-1869年4月20日),德国作曲家,歌唱家。勒韦出生在萨克森的一个小镇,早年从父接受音乐教育。后来曾学
  • 翁万戈翁万戈(英语:Wan-go H.C. Weng,1918年7月28日-),又名翁兴庆,男,籍贯江苏常熟,生于上海,美籍华裔社会活动家、收藏家、书画鉴赏家。他是两代帝师翁同龢的玄孙。翁万戈出生于上海,幼时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