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炮
✍ dations ◷ 2025-11-12 02:45:59 #大炮
加农炮(英语:Cannon),为火炮的一种。目前来说,加农炮它较同口径的榴弹炮相比,有着更长的炮管的特色,因此炮弹可以获得更强的膛内压力、更快的初速,让炮弹可以射到更远的距离。同时因为初速较快,所以加农炮的投射弹道衰减较慢,火炮射击弹道较为平直,因此也可以作为直射炮使用。在20世纪冷战后,由于军队追求更远的火炮射程,称为榴弹炮的武器也开始具备长炮管,因此现在榴弹炮与加农炮已无明确分类,火炮趋于多功能化,不过战车等直接射击目标的武器,还是以偏向加农炮的设计为主。加农炮的命名源于英语:Cannon的译音,意为“空心圆筒”,此英文单词源出拉丁文Canna,意为“茎”、“杆”、“管”。在14世纪的欧洲,凡发射弹丸的金属管形火器,全统称为“加农火器”。在16至17世纪时前膛火炮时代,加农炮指的是可投射弹重42磅以上的滑膛炮,但是这种火炮在当时遭嫌弃太过钝重,因此出现一款称为半加农炮(英语:Demi-cannon)的武器。半加农炮除了火炮投射的实心弹药是32磅之外,在火炮的设计上与加农炮并无差别。到三十年战争时,由于开发出内部凿空填装炸药的榴弹,火炮从攻城武器转换为野战使用,要在野战有效率的活动,火炮就不能太重,因此出现了一种炮身较短,以中近距离作战为主要设计目标的榴弹炮。加农炮在大炮分类的形象中被定义为“较长炮管的火炮”,但依旧是作为直射武器使用。在19世纪膛线、后膛装填、制退复进机研发普及后,火炮从传统直射与小角度曲射进化到可以到45度仰角射击。当时将用于大仰角曲射的火炮称为榴弹炮、主要用于45度仰角以下射击的称为加农炮。在19世纪时加农炮的技术特征包含了:低仰角(45度以下)射击、射程远。主要用于反击敌军的炮兵。在中国,火炮多半通称大炮,加农炮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引入的和制汉语,特别指称炮管较长、射程较远的重型火炮;西方国家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定义火炮称呼,法国定义炮管长20倍径以下称榴弹炮、20倍径以上称加农炮,美国则用25倍径作为定义分界点,从1920年代后中西对于加农炮的定义逐渐趋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军事科技发展与战术需求,先进国家开始将榴弹炮的炮管延长赋予更远的射程,因此后来的榴弹炮与加农炮倍径已差距不大,在军事定义中也不再有严谨的区分标准。对于混合了加农炮和榴弹炮特点的新型火炮,亦有“加榴炮”这种称呼。与加农炮有近似特征,但以专精任务的子类别,包含岸防炮、坦克炮、反坦克炮、高射炮等。
相关
-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指的是对脊髓造成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的损伤,这可能会导致脊髓功能丧失。 常见的成因为车祸等造的外伤、或贯穿性脊髓炎等相关疾病,根据损伤位置的不同,病情也会有所差异,
- 王家骐王家骐(1940年2月-),男,江苏苏州人,中国光学仪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系,1966年8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毕业,其后留校
- 腺苷钴胺维生素B12(Vitamin B12)为B族维生素之一,是一类含钴的复杂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是以钴离子为中心的咕啉环和5,6-二甲基苯并咪唑为碱基组成的核苷酸。化学式为C63H88O14N14PCo,分
- 并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是汉朝十三州刺史部之一,州治在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汉州域范围大致是今日的山西省大部,东汉时扩大至陕西省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一带。“并州”一词的出
- 黄盖鹅膏蕈伞凸面子实层连生有毒黄盖鹅膏(学名:Amanita gemmata,英语:gemmed Amanita、jeweled deathcap、jonquil Amanita)是鹅膏菌科鹅膏菌属的蘑菇。其子实体部分拥有暗金色或暗黄色的
- 刘易斯和克拉克刘易斯和克拉克森林(英语:Lewis and Clark National Forest)位处美国蒙大拿州的中西部,幅员2,912平方英里(7,500平方千米),被分为两个不同的区域分别管理。东区位处杰弗逊区(Jeffers
- 越南白话越南白话是粤语在越南的分支方言。越南白话分布于越南部分地区。在北部地区、南部胡志明市分布较多。越南少数民族中的山由族、艾族以及越南华人多数皆使用越南白话。越南白
- Canalipalpata见内文管触须下纲(学名:Canalipalpata),旧作管触须目,是环节动物多毛纲之下的一个分类元,下领31个科。管触须下纲的物种均没有牙或下颚,当中大部分均为滤食性动物。触肢有开槽,外有
- 松鼠猴松鼠猴(学名Saimiri sciureus)是一种小型的新世界猴,属于卷尾猴科,分布于南美的大多数国家。由于松鼠猴体型娇小,不具有攻击性,因此近年来深受全球各地动物园的欢迎,国内不少野生动
- 南开校友总会南开校友总会,前身是南开出校学生通讯处。1919年12月,校友周恩来主持建立了“南开出校学生通讯处”并任办事人,是南开第一位校友工作者。1925年,校长张伯苓提出组织“出校同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