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塚雉

✍ dations ◷ 2025-08-20 16:33:54 #大塚雉

大塚雉(学名: )又名丛塚雉、澳洲丛塚雉,是一种常见的、分布广泛的冢雉,其分布于从远北昆士兰到新南威尔士州南海岸的尤若波达拉。澳洲丛冢雉也被引入南澳大利亚的袋鼠岛。它是冢雉科现存最大的物种,是唯三栖息于澳大利亚的冢雉之一。在英语中该物种常被称为“scrub turkey”、“bush turkey”(丛火鸡),但实际上这种鸟与火鸡并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

大塚雉是一种有着黑色羽毛和红色裸露头部的大鸟。其总长度约为60-75 cm(24-30英寸)和翼展大约有85 cm(33英寸) 。来自约克角半岛北部的紫垂亚种()比更广泛分布的指名亚种要小。它有一个突出的、扇形的侧扁尾巴,其羽毛主要是黑色的,头部为裸露的红色,其肉垂为黄色(在指名亚种中)或紫色(在紫垂亚种中)。雄性的肉垂在繁殖季节会变得肿大,甚至会在奔跑时左右摆动。在繁殖和筑巢季,雄性的头部和肉垂也会变得更加明亮。大塚雉身体的腹面散布着白色的羽毛——这在更年长的个体中更为明显。大塚雉不擅长飞行,通常只有在受到捕食者威胁或者为了上树时才会短暂的飞行。

它们在腐殖质地面上筑巢,巢穴可达1至1.5米(3.3至4.9英尺)高,最宽可达4米(13英尺)。繁殖土墩常由占主导地位的雄鸟建造,当地雌性随后会陆续访问,来进行交配和产卵。筑巢雄鸟会不知疲倦地工作,从四面八方收集材料;为了守护自己建造都巢穴,它们会尽全力与其他试图抢占巢穴的雄鸟搏斗。大塚雉的蛋相当大(90 × 45mm),幼鸟在刚孵化时就已羽翼丰满,只要羽毛一干,它们就能在数小时内飞翔;蛋由土墩堆肥产生的热量孵化,堆肥堆的温度可以通过添加或移除材料来调节,将孵化温度保持在33-35 °C(91-95 °F)范围内。 大塚雉通过将喙伸入土墩中来检查温度。与某些爬行动物相似,孵化温度会影响丛冢雉雏鸟的性别比例,但爬行动物与这些鸟类相比产生性别比差异的机制不同,温度影响爬行动物性别比是依赖与温度挂钩的性别决定机制,但是其影响冢雉卵性别比靠的是不同温度下不同的胚胎死亡率。在 34℃ 的孵化温度下,丛冢雉的雌雄比接近1:1,但在温度较低时会产生更多的雄性,而在温度较高时会产生更多的雌性。目前尚不清楚亲鸟是否会以此来操纵后代的性别。通常更温暖的孵化环境也会孵化出更重、更健康的雏鸟,但这与性别有何联系也同样不得而知。

同一个筑巢地点会被年复一年地使用,每个繁殖季节都会有旧巢被添加新材料。产卵通常发生于9月至次年3月,大塚雉每一窝蛋平均会产下 16 至 24 个白色的蛋,有时在一个土堆中可能会发现多达 50 个由不同雌性产下的蛋。蛋在巢中呈圆形摆放,蛋之间相距20-30 cm,总是大的一端朝上。刚孵后,亲鸟不会照顾幼鸟(甚至有时会主动攻击幼鸟)因此刚孵化的幼鸟必须独立生存。

大塚雉蛋是澳洲巨蜥、蛇、澳洲野犬和狗最喜爱的食物之一,大塚雉本身也是澳大利亚原住民的食物之一。幼鸟孵化出来之后不得不独立生存,因此有着很高的死亡率。

在与人类接触的情况下,大塚雉几乎不会表现出恐惧,甚至经常大胆地尝试从桌子上偷食物并袭击堆肥箱。与国家公园中的个体相比,城市化程度更高地区的大塚雉会表现出更少的对人的恐惧。 他们有时会在郊区的花园里筑巢,并在寻找筑巢材料的过程中清除掉大量的花园覆盖物。

大塚雉一般栖息在热带雨林和潮湿的硬叶林之中,但有时也可以在较干燥的灌木丛和开阔地区找到。在其分布范围的北方,丛冢雉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最为常见,但个体会在冬季迁移到海拔较低的地区。在南方,它在山区和海拔较低的地区都很常见。

此外,大塚雉如今在城市环境中也相当常见,甚至在布里斯班和悉尼的后院里也可以发现这种鸟类。

大塚雉的活动范围从约克角北部一直延伸到卧龙岗周围地区。

在 1930 年代,大塚雉曾一度濒临灭绝,但今天它们相当常见。

大塚雉在翻地觅食时会破坏花园。 它还可能对粮食作物造成广泛损害。 新南威尔士环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部曾发布有在城市环境中与大塚雉共存的注意事项。

作为澳大利亚原住民饮食的一部分,它们有时会被当做食物猎杀。 大塚雉的蛋平均重180 g(6.3 oz),有时也会被吃掉。

大塚雉在昆士兰州受到充分保护。 根据 1992 年《自然保护法》,伤害大塚雉属于违法行为。 对于第 1 类犯罪,将处以 3000 个处罚单位或两年监禁。对于第 4 类违规,将处以 100 个处罚单位或 13,345.00 澳元。

在新南威尔士州,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射杀大塚雉将被处以高达 22,000 澳元的罚款。

昆士兰库萨山(Mount Coot-tha)的雄性大塚雉

雌性大塚雉

大塚雉(正面)

大塚雉的蛋

大塚雉雏鸟

亚成鸟

雄性大塚雉的头部细节

成鸟

奔跑中...

昆士兰的大塚雉

凯恩斯的大塚雉

“阿尔本先生”,一只努萨国家公园的雄性白化大塚雉

站在公共野餐区的木凳上

大塚雉(摄于喂食时)

悉尼郊区后院的大塚雉

昆士兰库克敦瓷砖上的雄性大塚雉

Gallus gallus

相关

  • 化制淀粉化制淀粉,亦称修饰淀粉,或称改性淀粉、变性淀粉,是将源自谷粒或根部(如玉米、米、小麦、马铃薯……等)之天然淀粉,经过物理、酵素或以少量化学药品处理,改变其性质而得,以使淀粉正常
  • 自由扩散扩散作用是一个基于分子热运动的输运现象,是分子通过布朗运动从高浓度区域(或高化势)向低浓度区域(或低化势)的运输的过程。它是趋向于热平衡态的驰豫过程,是熵驱动的过程。菲
  •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范德华方程(van der Waals equation)(一译范德瓦耳斯方程),简称范氏方程,是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于1873年提出的一种实际气体状态方程。范氏方程是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一种改进,特点
  • 瑞吉·葛文瑞奇·迪恩·热维斯(英语:Ricky Dene Gervais,/dʒərˈveɪz/;1961年6月25日-)是一位英国喜剧演员、演员、导演、制作人、编剧和音乐家。热维斯的事业从音乐界开始。1980年代时,热
  • 2-乙基丁酸2-乙基丁酸,结构式CH3CH2CH(C2H5)COOH。无色透明液体。溶于醇、醚。1、由2-乙基丁醇氧化而得。2、由3-戊醇在硫酸作用下于15~20°C与无水甲酸反应而得。用于生产增塑剂、防腐
  • 大和高原大和高原 是位于日本奈良县东北部介于笠置山地(日语:笠置山地)、宇陀山地(日语:宇陀山地)、室生山地(日语:室生火山群)之间的高原区域,高度主要在海拔300至500米之间,也被称作奈良高原
  • 李东辉 (1873年)李东辉(韩语:이동휘,1873年6月29日-1935年1月31日),号诚斋,生于咸镜道端川,韩国独立运动家、社会主义者。受到旧韩国军官学校出身的安昌浩的启蒙思想感化,李东辉在朝鲜半岛参加了新民
  • 战利品狩猎战利品狩猎,泛指一种以动物遗体作战利品展示为目的的狩猎及杀害活动;在严格定义上,该词是指一种野生动物利用的特定及选择性法定形式,其中包含付费狩猎体验及给予狩猎者获得奖杯
  • 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飓风珍妮的气象历史从2004年9月13日开始并持续了超过两个星期。飓风珍妮是2004年大西洋飓风季形成的第11个热带气旋,是第十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和第七场飓风,也是第六个大型飓风。这场风暴于9月13日在小安的列斯群岛附近由一股东风波形成,并因接触到的外界环境有利而增强至热带风暴强度。珍妮在东加勒比海得到进一步增强,成为一场强烈热带风暴,并在9月15日吹袭波多黎各前不久发展出了一个风眼。之后风暴的组织结构仍然良好,于9月16日袭击多米尼加最东部前达到飓风强度。飓风珍妮在穿越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的过程中稳步减弱,
  • 陈丹 (企业家)陈丹(1966年-),广东遂溪人,汉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广东地区代表。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工商管理。担任广东省工商联会长。2008年起担任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