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巨河狸
✍ dations ◷ 2025-04-03 13:08:43 #巨河狸
巨河狸(学名:Castoroides),是啮齿目的巨型种,长达2.5米及估计重60-100公斤,有些估计甚至达220公斤。它们生存于更新世的北美洲,在1万年前最后一次的冰河时期末灭绝。巨河狸的灭绝可能是因更新世末的生态重组所致。人类到达美洲亦可能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就没有证据显示人类捕猎巨河狸。它们是丰富的更新世巨型动物群之一。巨河狸与现今河狸的最大分别不是在其体型,而是其牙齿。现今河狸有像凿子的门齿用来咬木。巨河狸的牙齿较大及阔,可以生长至约15厘米长。再者,巨河狸的尾巴较长及窄,后肢亦较短。巨河狸的巨大身体限制了它们在陆地上的活动。巨河狸的化石主要集中在美国中西部近五大湖的州份,尤其是伊利诺伊州及印第安纳州,在阿拉斯加及加拿大至科罗拉多州都有发现。从科罗拉多州发现的标本被分类为巨河狸的亚种,学名为Castoroides ohioensis dilophidus,原因是其前臼齿及臼齿的特征。首个巨河狸的化石是于1837年在俄亥俄州发现的,故其种小名名为ohioensis。巨河狸会否像现今的河狸般建造小屋则不得而知。在俄亥俄州,有指发现像巨河狸建造的小屋,高4呎及直径长8呎,以小树为材料。最近发现更明确的证据显示接近的假河狸属会建造小屋,可见巨河狸亦有可能会同样的建造小屋。巨河狸体型较大于现存的河狸,平均体长约为1.9米(6.2英尺),最长可达2.2米(7.2英尺),体重则为90至125千克(198至276磅),这使得它们成为更新世以来北美洲目前已知体型最大的啮齿目以及最大的河狸。2011年,有研究指出巨河狸的体重可能仅约 77千克(170磅),然而这个结果仍然是可议的。巨河狸的后足较现存河狸来的大,但后肢较短。尾巴也较长但也较窄,然而因为软组织没有被保存下来,因此无法得知巨河狸的尾巴是否与现存河狸类似,后足也只能猜测可能与现存河狸一样有蹼。颅骨的结构显示巨河狸可能可以长时间于水面下活动。巨河狸最独特的特征在于其大小于形状与现存河狸相异的门牙。现存河狸的门牙为凿状,适合啃咬树木,而巨河狸的牙齿则更为宽大,长度可达15 cm(6英寸)。这样大小的门牙反而不利于咬断树木,因此巨河狸可能不会构筑如现存河狸那样的水坝。另外一个较大的差异在于,巨河狸的脑部比例较现存河狸小,因此在与周遭环境的互动、行为与思考上可能不如现存河狸。目前已知有两种巨河狸:这两种巨河狸(属于巨河狸属 Castoroides)与现存的河狸(属于河狸属 Castor)并非近亲。巨河狸属属于拟河狸亚科,该亚科也包括了中新世早期的单沟河狸属(英语:Monosaulax),以及其他较晚期出现的真河狸属(英语:Eucastor)、假河狸属(英语:Dipoides)与Procastoroides(英语:Procastoroides);拟河狸亚科在巨河狸属物种绝种后即也宣告灭绝。只有加拿大土著的密克麻人及美国马萨诸塞州康乃狄克河谷的原住民有关于巨河狸的神话。
相关
- 拟病毒拟病毒(Virusoid)也称为类病毒,它是一种环状单链RNA。它的侵染对象是植物病毒。被侵染的植物病毒被称为辅助病毒,拟病毒必须通过辅助病毒才能复制。单独的辅助病毒或拟病毒都不
-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1d2s, 1f5f, 1kdk, 1kdm, 1lhn, 1lho, 1lhu, 1lhv, 1lhw· protein binding · lipid binding性激素结合球蛋白(英语: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亦称为性甾体结合球蛋白,简
- 匈人匈人是一个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群体。在公元前至2世纪期间他们被怀疑与在亚洲的北方活动的匈奴人有关,他们在4世纪西迁到了东欧被首次发现,并入侵东、西罗马帝国。欧
- 易位染色体易位(英语:Chromosome translocation,或译染色体对调)是一种染色体异常现象,指非同源染色体的片段重新排列组合。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另一方面,也可分为:
- 补语英语补语的作用对象是主语和宾语,具有鲜明的定语性描写或限制性功能,在句法上是不可或缺的。补语是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最常见的是宾语补足语。名词、动名词、形容词、副词
- 脊髓病变脊髓病变意味着任何与脊髓有关的神经功能缺损均可以称之 。如果这个脊髓病变与创伤有关系,又可以称为脊髓损伤;相对地,如果是发炎所造成的脊髓病变,就可以称之为脊髓炎;最后,如果
- 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hina Center for Type Culture Collection,简称CCTCC),又名武汉大学保藏中心。是于1985年由中国专利局指定、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的专利培养物/生物材料/
- 现代综合理论现代生物分类群体从它们的 共同祖先遗传分化的图示。进化论介绍(英语: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 进化的证据 共同起源 共同起源的证据群体遗传学 · 遗传多样性 突变 · 自
- 贝特曼原理生物学上,贝特曼原理指的是雌性通常在生育时比雄性投入更多能量,因此在多数物种中雌性必须操作有限的资源而趋于被动,雄性将为争夺她们而竞争。该理论是以英国遗传学家安格斯·
- 本杰明·富兰克林本杰明·富兰克林 FRS FRSE(英语: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出生于美国麻省波士顿,美国博学家、开国元勋之一。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科学家、发明家,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