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史

✍ dations ◷ 2025-05-19 11:51:08 #象棋史

象棋类游戏的源头,一般认为源自印度的恰图兰卡,后来发展成中国象棋、韩国将棋、国际象棋、日本将棋等游戏。

笈多王朝的恰图兰卡是所有象棋的祖先。根据出古文物与文献,恰图兰卡的棋盘来自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八条盘碁,在霍斯劳一世时发展成波斯象棋。

波斯象棋传入中国成为宝应象棋。最后中国人在宋代改造成中国象棋。

德国国际象棋历史学家Peter Banaschak指出,唐代宰相牛僧孺的《玄怪录》内没有“炮”的宝应象棋是中国象棋的真正来源。

象棋中的象完全源于古代印度象棋的同一棋子象,两者走法完全一致,是走斜向两格,即是“田”字,也因此两方的象互相不能够攻击对方。后来中国象棋红方的“象”改成了“相”。

宋朝时,中国象棋受至少是公元前6世纪之前的围棋的影响,由走格子变成走点。象形立体棋子变成了圆棋子。王变成了将,增加了炮——当时指掷石机。

中国象棋传至朝鲜后,进一步发展为朝鲜将棋。

东南亚的象棋也是发源自恰图兰卡。常见的特征是兵的位置在第三排或更前面、走至底线再后退后可以升级。象可以斜走一步或前进一步。

日本将棋可能是源自泰国象棋,其升级区域皆为三排,且象的走法一样。

波斯象棋后来传入欧洲,经过一系列的转变成为今天的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中的象亦同样源于印度象棋中的象,后来于约16世纪因为棋子上的两个象征象牙的突出部形像主教教帽,在英语被命名为主教,走法后来就从走固定斜向两格变为斜向走任意距离。

为了加快开局,兵变成一开始可以走两步,也因此有了吃过路兵的规则。王车易位和短兵象棋的发展也是为了加速游戏进行。

士/王后原本是最弱的,只能斜走一步,但在15世纪末转为今天国际象棋中可以直走斜走任意步数的规则。

一种理论认为,国际象棋是中国象棋或者其在中国公元前2世纪的前身发展而成。,美国一位姓李的统计系华裔教授,据韩信改为了六博,在公元前204年至前203年冬天发展出象棋的雏形,但没有文献,文物作为证据支持 。据古象棋棋谱收藏家刘国斌考证,“楚河汉界”这四个字是1920〜1930年代出现在中国象棋棋盘的。。

持论者认为六博也叫象棋,棋子有枭、卢、雉、犊、塞这五兵种之分,《韩非子》:“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这一点和象棋中以杀将夺帅为胜相类似,所以是兵种盘局棋戏的鼻祖,之后改造为不用掷采、纯策略的塞戏,北周再变为北周象戏,唐朝再成为宝应象棋,又传入印度发展成恰图兰卡。

此传承被杨荫深、张如安等中国学者质疑,因为六博、北周象戏、宝应象棋这三者间无论是规则、棋子或棋盘都大相径庭。

考古文物证实六博棋子非多兵种,因错读《山堂肆考》:“古者乌曹氏作博:以五木为子,有枭、卢、雉、犊、塞为胜负之彩。”把樗蒲与六博混为一谈,把樗蒲的采当成六博棋子名,也错把杀枭等同于象棋类游戏的将军,杀枭是抢敌方的鱼或阻止敌方得鱼的策略,而非胜利条件。而且六博不是象征人类兵种的战争,而是象征猛禽猎鱼。多兵种的棋类早在乌尔王族局戏就有,有暴风鸟、渡鸦、鸡、鹰、燕这五种棋子。

塞戏又名格五,也是需掷采、有运气的博戏,掷具为箸,有四采,在战国时代就与六博并称,并非汉代改造出现。北周象戏是掷赛游戏的博戏,而非象棋类游戏。

六博源头说是以讹传讹的结果,根本原因是象棋可以指象牙棋子,六博、弹棋、围棋、双陆、象棋等均可以使用。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发表文章说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棋盘共六十四格对应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

宣称李约瑟指称象棋是中国依据占卜而发明的说法是以讹传讹,因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讲的是与《灵棋经》同样用于占卜的星棋,而不是象棋。

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并无黑白棋格,所谓黑白棋盘的证据是来自《古锦图案集》,是当时清朝受国际象棋传入而放于织品的近代之物。

刘文哲认为所有棋类都来自《易经》的阴阳八卦、西周的五行思想、宋朝时的河图洛书等象数。

宋会群、苗雪兰在《中国博弈文化史》也认为六博是源头,但演变过程中多了四维戏、儒棋,并认为传承过程是受象数影响,以及加上印度象棋的结合。他们主张六博当时就有反映象数,改变成四维戏、再改造为儒棋,之后锐变北周象戏,再跟印度四角棋结合。根据1955年出版的《古锦图案集》收录一幅唐宋之间、主题为琴棋书画的苏州织锦有一张八乘八的黑白棋盘,认为暗示六十四卦,并且就是宝应象棋的棋盘。在宋朝为了反映河图洛书的图十书九、洛书的九宫图,棋盘变为横十纵九路与增加河界、九宫,最后改为中国象棋。

该幅织锦其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生产苏州宋锦的苏州织锦厂设计的七彩重锦“琴棋书画锦”,并非唐宋古物图案。错误在于将宋锦误以为是宋代生产的织锦。

相关

  • 拔毛癖拔毛癖是一种强迫行为,患者会有反复拔除头发、睫毛、胡须、鼻毛、耻毛、眉毛或其他体毛的冲动,有时会造成明显的光秃区块。过程中会试图停止拔毛,不过努力多半会失败。拔毛癖在
  • 不等鞭毛门不等鞭毛总门(学名:Heterokonta)旧为不等鞭毛门,是真核生物的主要演化支之一,已知的下辖物种超过10万个物种,当中大多数属于藻类,从多细胞的大型藻类海带,到单细胞的各种浮游硅藻,这
  • 希腊正教希腊正教会(希腊语:Ελληνορθόδοξη Εκκλησία,英语:Greek Orthodox Church)是罗马帝国国家教会分裂后,罗马正教会的几个教会统称,其神学根植于早期教父以及拜占
  • Opisthokonta后鞭毛生物(学名:Opisthokont)是真核生物的一个范围广泛的主要类群,包括动物和真菌界,以及原生生物的领鞭毛虫门和Mesomycetozoa。基因和超结构的研究都强烈地支持后鞭毛生物会形
  • 阿罗什塞尔日·阿罗什(法语:Serge Haroche,1944年9月11日-),法国物理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他的博士论文导师是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克
  • 3,3-二吲哚基甲烷3,3-二吲哚基甲烷是一种抗癌剂。它由芸苔属的西兰花花椰菜以及羽衣甘蓝中的吲哚-3-甲醇通过消化而来。
  • 蔡博丞蔡博丞 (英语:Po-Cheng,Tsai,1987年07月08日-),编舞者、专职舞蹈教师,现为丞舞制作团队B.DANCE 艺术总监。台湾高雄人,1987年出生于高雄市左营区,自高雄市立左营高级中学舞蹈班毕业后
  • 唐恩君唐恩君(韩语:당은군,1562年10月21日(明宗十七年九月二十四)-1615年11月27日(光海君七年十月初七)),讳李引龄(韩语:이인령),字子长(韩语:자장),是朝鲜王朝时代的王族成员、都正宫(朝鲜语:도정궁)嗣
  • 萨特肯·达乌列诺夫萨特肯·达乌列诺维奇·达乌列诺夫(俄语:Салькен Дауленович Дауленов,1907年9月27日(10月10日)-1984年2月29日)是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塞米巴拉金斯克地区委
  • 葛纶葛纶,字礼卿,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昆山县民籍,明朝政治人物。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进士。隆庆二年(1568年)接替唐九德任漳州府知府一职,隆庆四年(1570年)由罗青霄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