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肯德尔效应
✍ dations ◷ 2025-04-25 01:47:34 #科肯德尔效应
科肯德尔效应(英语:Kirkendall effect):二种原子扩散速率不同金属的界面,经扩散后发生移动的现象,称为“科肯德尔效应”。这是欧内斯特·科肯德尔于1947年在韦恩州立大学任化学工程系助理教授时用黄铜(70%铜和30%锌)和铜,接触面用钼丝做记号,在785度摄氏扩散56天后的实验结果发现的。此前,金属原子扩散机理的要点认为:科肯德尔效应与原有的金属扩散机理最根本区别是,二种扩散系数不同的金属接触,它们之间的界面,经扩散处理后会发生移动;界面向扩散系数大的金属这边移动。科肯德尔效应说明;不同金属具有不同的扩散系数。柯肯效应在金属冶金,扩散理论,和焊接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例如:用它控制固体连接边界处所形成的空洞;用来制造空洞纳米颗粒和纳米管等。
相关
- 荷兰é¢ç§¯æµ·å°”å¾·å…°çœ(仅陆地é¢ç§¯)以下资讯是以2019年估计国家领袖国å†
- 腺热传染性单核白血球增多症(英语: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缩写“IM”,别名mono、glandular fever、Pfeiffer's disease、Filatov's disease)是一种由EB病毒造成的传染病。大部分人
- ICD-9编码列表 (240–279)医学导航:遗传代谢缺陷代谢、k,c/g/r/p/y/i,f/h/s/l/o/e,a/u,n,mk,cgrp/y/i,f/h/s/l/o/e,au,n,m,人名体征药物(A16/C10)、中间产物(k,c/g/r/p/y/i,f/h/s/o/e,a/u,n,m)Templat
- 吞噬作用吞噬作用(英语:phagocytosis,来自古希腊语φαγεῖν)亦称吞食、噬菌作用,是吞噬细胞和原生动物通过细胞膜从周围环境摄取固体颗粒,并在其内部形成吞噬体的过程。吞噬作用是细胞
- 格里夫氏症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Toxic diffuse goiter),又称格里夫氏症(Graves' disease),为一种主要侵犯甲状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为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最常见的原因,且会导致甲状腺肿
- 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是人体的腺体之中的一种。这些腺体没有导管因此又称无管腺,旧称
- 神导进化论神导演化论,或称“演化创造论”,不是一个科学意义上的理论学说,而是关于演化论学说的宗教解读观点。更确切地说,是关于经典宗教教义如何与生物演化的理解部分或完全相融的总体观
- 布鲁斯特·卡利布鲁斯特·卡利(Brewster Kahle /ˈkeɪl/ KAYL-'; 1960年-) 是一位美国数字图书馆员、电脑工程师和资讯科技企业家,是Alexa Internet和互联网档案馆的创始人。 2012年入选互联网
- 巴西-印度巴西-印度关系指的是巴西联邦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之间的双边外交关系。巴西和印度两国都曾为葡萄牙帝国的殖民地,故此两国在很早以前就建立了关系。巴西与印度在国际贸易、气候
- 米格尔·安杜兰环法自行车赛环意自行车赛奥运计时赛冠军(1996年) 世界计时赛冠军(1995年)米格尔·安杜兰·拉腊亚(西班牙语:Miguel Indurain Larraya,1964年7月16日-),已退役的西班牙公路自行车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