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文主义(法语:Chauvinisme ; 英语:Chauvinism)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有学者定义沙文主义为“认为自己的群体或人民优越于其他群体或人民的非理性信念”。也因此,沙文主义者会将自己的群体或人民视为独特的,而将其他的其他的群体或人民视为平庸的。
词源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有可能是位文艺上杜撰的)士兵尼古拉·沙文,他由于获得军功章对拿破仑感恩戴德,对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狂热崇拜。而“沙文主义”这个名词则首先出现在法国的一部戏剧“三色帽徽”中,以讽刺的口吻描写沙文的这种情绪。后来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等,还曾被女权运动的领袖用于“男性沙文主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大男人主义”)。英语中有一个对等的词叫作Jingoism。所以经过演变,如今“沙文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更多场合中指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尤其是后者。
今日的沙文主义已经扩展到了对任何群体的不当偏爱和过度奉献,并尤其多的用于因该群体看不起局外人或者敌对势力时。
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对自己所在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
在19世纪时,欧洲各国兴起民族主义,提倡拥有共同文化、语言及历史的民族建立属于他们的国家,于是多个民族发动了独立运动,成功摆脱外族的管治,建立统一及独立的民族国家。例子有比利时脱离荷兰的统治,在1831年取得独立;普鲁士(德意志邦国)先后打败丹麦、奥地利帝国及法国于1871年建立统一的国家。
但是,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了增进本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试图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令这种拥护自己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危险的爱国主义,譬如纳粹主义。
现今典型的极端民族主义有包含美国的美国例外主义、阿拉伯国家的基本教义派、马来西亚的马来人至上观念、伊朗什叶派本位主义、中国大汉族主义、日韩右翼民族主义、南非的波耳人种族隔离制度等,这些思想概念也常被认为与沙文主义有关联。
政治学家汉娜·阿伦特1945年将沙文主义描述为:
沙文主义是国家概念中几乎自然的产物,它直接源自“国家使命”的旧观念……国家的使命可以被解释为将其光辉带给其他没有国家使命的民族。只要这个概念没有发展为沙文主义的意识形态,并停留在民族或者民族自豪感的模糊领域,它就常常演变为对落后人民福祉负有的高度责任感。
大国沙文主义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如苏联发起的冬季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国发动的美墨战争、日本挑起的甲午战争、侵华战争等。如今的含义也囊括其他领域,主要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威胁诉诸武力等。大国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
男性沙文主义,是一种认为男性必定优于女性的理念。此外,男性沙文主义亦包括认为男性优于女性是因为男性拥有阳具。
男性沙文主义常见于父权社会中的家庭,例如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社会,丈夫或父亲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妻子和孩子应该要绝对服从。
在阿拉伯部落传统(非伊斯兰教义)之中,父亲还可掌握女儿的生杀大权 - 名誉杀人(以维持名誉为由,杀死被强暴或行了未婚性行为的女儿)。同样基于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部落传统,如果女儿失贞,其监护人有权强暴对方家族女性亲属。
民族沙文主义及沙文主义,沙文主义奉行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沙文主义也是民族主义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