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法学里,动词第二顺位(英语:V2 word order)是指某些语言的陈述句中构成主要子句的第二顺位的元素(但不一定是第二个字)永远是动词这种现象的效应。然而在其他种类的子句中则不一定是如此。
下面的荷兰语的例子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V2效应:
第三个例子里看起来好像动词在第三顺位,但其实还是在第二顺位,因为占第一顺位的元素是“这书”(dit boek)。
注意对照下面的嵌入式子句:
德语里也有类似的例子。
通常分析荷兰语与德语的V2现象时,会认为“正常”的动词位置是位于子句的末端(主宾谓结构),而在主要子句里,变化过的动词需要移动至第二顺位。
在有动词群的句子中,只有助动词出现在第二顺位。这个现象支持了这样的分析。例如:
第二动词顺位主要和日尔曼语族语言相关联,英语是个主要的例外(法语,一个罗曼语族语言曾经拥有动词第二顺位,克什米尔语目前也有)。其它动词则依照该语言常用的语序排列:在SVO语言,像瑞典语和冰岛语里,动词放在主词和受词之间;而在SOV语言,像德语和荷兰语里,动词是放在受词的后面的。
此外,动词第二顺位语言(V2语言)可以分成两种主要的类型。CP-V2语言(如瑞典语、德语)只允许主要子句的动词移动。IP-V2语言(如冰岛语、意第绪语)则要求从属子句的动词也要移动。有一种特定的语法理论认为有一个位置叫“补语标记”(complementiser),记为"C"。CP-V2语言里的从属子句里,本来动词应该要移位到第二顺位,但是因为C的位置已经被关系代名词(如英语的"that")占据了,从属子句的动词便不移动了。而在IP-V2语言里,紧接在C的后面还可以再放一个位置,记为"I"。在移动从属子句的动词之前,I这个位置一定是空的,所以允许从属子句的动词能够移动到从属子句里的第二顺位。虽然解释这个现象的理论是依据前述的特定语法理论,然而瑞典语与德语、冰岛语与意第绪语在这个现象上彼此两两相似是事实,而一些即使不认同该特定语法理论的人也会用"CP-V2"、"IP-V2"之类的术语。
英语在较早期曾经是V2语言,一些当时的痕迹还可以在现在的英语里发现:像是"so am I"、"I didn't go and neither did he"等等。也有人认为更早的英语语序是主谓宾、IP-V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人们可以很容易观察到,英语是如何由这样的语序,经由少量的改变,发展成简单的主谓宾结构的现代英语。
以修饰语(日语:修飾語)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