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窑

✍ dations ◷ 2025-11-28 01:49:31 #窑,户外活动,烧烤,台湾饮食,烹调方法

炕窑(台湾话:khòng-iô),或写为台语谐音的焢窑、控窑,是一种古老的烹饪方式,将食物和炭火埋在土中燘熟。不需要器皿。不同文化中各有不同堆放炭火和食物的方式、烹调时间、以及选用的食材。

由于挖土堆窑需要不少体力,炕窑后来渐渐被可以重复使用的馕坑和石窑(masonry oven)取代。这些方法也比较容易判断食物是否已煮熟、并避免食物上沾到沙土。另一方面,馕坑和石窑一开始的搭建成本较高,而且不能带着走,所以对于常远行或游牧的民族而言不见得有优势。

台湾的炕窑多在空旷的农地上,用土块堆叠一座小塔,中间透空烧放柴火,把土块烧的焦红后,将食物放进去,再把土堆捣毁夯实,闷熟食物破窑取用,而食材多为黄玉米、茭白笋、蕃薯、芋头与全鸡等易烧烤食物。

炕窑是一种很原始的烹饪方式,在石器时代的遗迹中即有发现烹炊事用的土坑。

台湾早期的农业社会,在遇到农作休耕时期,大人会带着小孩们前往田地,堆个土窑并放进一些简单的食材,让孩童体验一下野炊的农余乐趣;而在现今工商社会,人们鲜少务农之状况下,却演变成大人带着小孩回味童乐的,假日休闲亲子户外活动。

台湾的传统炕窑顺序是先堆窑、次烧窑、再破窑与开窑。

在西亚—北非的庆典活动中有时会炕窑,特别是在摩洛哥,会窑焢一整只羊。远行的人在没有锅具时也会用这种方式烤面包。

炕窑也是许多太平洋岛屿民族的传统烹饪方式之一,但因为相对费力,现在多留到特殊节庆活动。

在台湾工商社会繁忙,要享受控窑乐不易,于是有业者提供场所与食材,只要人来即可,结合生态观光与亲子同游,可以训练野外求生的能力,更具有分工合作,共享美食及联谊效果。

台湾政府为提倡民众正当休闲,鼓励亲子同乐,也多次举办活动。如行政院文化部指导与云林县政府办理,2009年水林乡蕃薯节亲子千人炕窑,县长苏治芬亲临体验亲子炕窑乐趣。桃园县政府于2012年10至12月,每周假日于观音乡连续办理之千人炕窑活动。而新竹市政府于2012年冬至与新竹市总工会,也邀集劳工以亲子炕窑,送别过去的一年。另南投县2012年年底,由草屯镇主办的农田炕窑乐,虽然遇到寒流来袭,还是涌进千位民众,一起来享受农村的田园炕窑乐趣。

堆窑:将土块围成圆圈,筑起一座小塔。

烧窑:起火并将柴火放入窑内,使土块烘烤至高温。

破窑:将食物丢入窑中,并将窑打碎,掩盖食物。

等待:在破窑结束后,等待一段时间。

开窑:挖开窑,取出烤好的食物享用。

相关

  • 性成瘾性成瘾(英语:Sexual addiction),也称性瘾、嗜性、性上瘾或做爱上瘾症,是一种尽管得到了负反馈,依然想要进行性活动(自慰或非直接性交)(特别是性交)的强迫行为。支持为性成瘾症建立一个
  • 阿拉曼人阿勒曼尼人,或译为阿拉曼人(Alamanni、Allemanni或Alemanni),这个名称源自位在美因河上游区域的日耳曼部落同盟。最早出现在文献中的,是在三世纪时,罗马皇帝卡拉卡拉宣称击败了阿
  • 假底物底物(英语:substrate)在生物化学领域指参与生化反应的物质,可为化学元素、分子或化合物,经酶作用可形成产物。一个生化反应的底物往往同时也是另一个化学反应的产物。
  • 活性代谢物活性代谢产物(active metabolite)是药物经代谢后产出,具有生理活性的分子。药物分子经身体代谢,被修改后仍继续对身体造成影响者,即为活性代谢产物。 通常这些影响与原分子相似
  • 金属羰基配合物金属羰基配合物是过渡金属和一氧化碳配基(即羰基,羰的拼音为tāng)形成的配合物。配合物可以是均配物,也就是所有的配基都相同(都是一氧化碳),如四羰基镍(Ni(CO)4),不过大部分的金属羰
  • 错义突变突变(英语:Mutation,即基因突变)在生物学上的含义,是指细胞中的遗传基因(通常指存在于细胞核中的去氧核糖核酸)发生的改变。它包括单个碱基改变所引起的点突变,或多个碱基的缺失、重
  • 中国生殉史人殉,又称生殉或活殉,是以活人陪葬,以继续服务死者亡魂,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人殉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的花厅北区中也有人祭人殉的墓葬,并疑似
  • 囊胚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囊胚(在英语中称为“Blastocyst”,其他动物的囊胚则被统称为“Blastula”)由内细胞群(Inner Cell Mass, ICM)以及滋养层(trophoblast, TE)组成。内细胞群有发育成成体各
  • 数字物理学数字物理学(Digital physics)、或计算宇宙学(Computational universe),是一个理论,指宇宙可以用信息来代表,亦可以被计算。宇宙可能只是是疑似的电脑程序,或数字模拟物。数字物理学
  • 奥托·雷曼奥托·雷曼(Otto Lehmann,1855年1月13日-1922年6月17日),德国物理学家,被誉为“液晶之父”。1855年1月13日,雷曼出生在德国康斯坦茨。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父亲从小就培养起他对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