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性恋

✍ dations ◷ 2025-04-25 13:52:49 #单性恋
单性向又叫单性恋,是性取向的一个类型,意指仅对某一性别的个体有性渴望的性取向分类方法。这里的性别一般而言是指生理性别上的男性或女性,只对其中一个性别产生性渴望的人即可称作单性恋者。此概念很少单独使用,一般是在双性恋的讨论中用以称呼与双性恋者对立的群体,少数情况也可以对应称呼对两性都没有性渴望的无性恋者。适合划入本类别的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取决于该词如何使用。假如将其限定为行为上“明显的”单性性取向,那么根据金赛广受争议的报告,67%的男性和87-90%的女性是单性恋者。如果将其限定为描述情感上的反应,则单性恋者在男性中的比例还要进一步降低,只剩下58%。此外,有些人认为金赛的数值过低了,按他们的说法,没有人是显式的单性恋者,只不过出于对双性恋的恐惧有许多人对这一取向采取了否认或衣柜化的态度。弗洛伊德以为,儿童天生就是多相变态的,“正常”的异性恋心理是通过父母或社会的诱导后天发展起来的。在那些习惯于使用奇特行话的同性恋群体中,单性恋是个“刺耳”的名词,从意识形态上它被看成是有意将双性恋凌驾于其他性取向之上。出于同样的原因,在双性恋群体中也有人刻意回避它。1990年代早期在Usenet网的soc.bi和soc.motss社团之间爆发了一场长达数月的激烈网络论战,争论的焦点围绕着“这一术语是不是对同性恋者的迫害,抑或对一贯戒惧双性恋的同性恋文化而言,它只是双性恋者的正当回应。” 事实上金赛避免且不赞成以同性恋或异性恋等术语来形容个体。他主张性倾向是倾向随时间而改变的,且性行为包括物理性的接触,以及纯心理性的现象(欲望、性吸引力、幻想)。这个报告亦指出,近46% 男性在成年阶段曾对两性皆有性反应,而37%至少有一次同性性经验。11.6%白人男性的成年阶段(20至35岁)被评级为3(异性恋与同性恋倾向相同)。研究亦报告10%受访美国男性“至少三年介乎16至55岁,或多或少是完全同性恋”(在评级5至6)。7%单性女性(介乎20至35岁)及4%曾婚的女性(介乎20至35岁)的这段时间被评级为3(异性恋与同性恋倾向相同)。2至6%介乎20至35岁的女性,或多或少是完全同性恋。1至3%介乎20至35岁的未婚女性是完全同性恋。单性恋包括一般所说的异性恋和同性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只以单一性别为欲望的对象。

相关

  • 埃莉诺·罗斯福安娜·埃莉诺·罗斯福(英语:Anna Eleanor Roosevelt,/ˈɛlᵻnɔːr ˈroʊzəvɛlt/,1884年10月11日-1962年11月7日)是一位美国政治人物。第32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
  • 心室颤动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简称V-fib或Vf,中文简称为室颤,是指心脏因为心室的心脏电传导系统问题,造成心脏无效颤动,无法输送血液的情形,是心律不整的一种。心室颤动会造
  • Am5f7 7s22, 8, 18, 32, 25, 8, 2主条目:镅的同位素镅(Americium,台湾译作鋂)是一种放射性超铀元素,符号为Am,原子序为95。镅属于锕系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镧系元素铕之下。镅是以
  • 阿提拉阿提拉(拉丁语:Attila,406年9月2日-453年4月30日),一译亚提拉,古代欧亚大陆匈人最为人熟知的领袖和单于,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scourge of God),曾多次率领大军入侵东罗马帝国及西
  • 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是一种因为呼吸频率增加而导致血液pH值上升的身体状况。是酸碱平衡失调的四大分类中其中一类。呼吸性碱中毒的病因主要是过度换气。过度换气时,二氧化碳被大量排
  • 通俗拉丁文译本《圣经武加大译本》(拉丁语:Biblia Vulgata),又译《拉丁通俗译本》,是一个5世纪的《圣经》拉丁文译本,由哲罗姆自希伯来文(旧约)和希腊文(新约)进行翻译。8世纪以后,该译本得到普遍承认
  • 天空实验室天空实验室(Skylab)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1973年至1979年进行的首次空间站计划。1973年到1974年间,曾有三批航天员到空间站内进行实验。天空实验室内部天空实验室外部主舱段S-
  • 三价化合价(英语:Valence)是由一定元素的原子构成的化学键的数量。一个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外围的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围是分层运动的,化合物的各个原子是以和化合价同样多的化合
  • 伪阳性反应测试结果呈虚假的反应(英语:False positives and false negatives)是指进行实用测试之后,测试结果有机会不呈现真正的状况。伪阳性、假阳性(英语:false positive)是指测试结果呈阳
  • 陈 骏陈骏(1954年11月-),江苏扬州人,中国地质学家,南京大学教授、原校长。1973年参加工作,198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获矿床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