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巧克力效应(英语:Hot chocolate effect)声音在盛有一定液体的杯内传播;液体内有气泡和无气泡时的速度(频率),人耳就能听出不同的效应,称为热巧克力效应。这是一种波动力学效应;由法朗克·克劳福特首次纪载于1982年;他当时在一杯热液体中,倒入可溶巧克力粉;一面搅动而振动杯子发声;他听到,巧克力溶解有大量气泡冒出时和没气泡时的声音不同;故把这种效应称为巧克力效应。此后,经继续研究;凡在液体内加入可溶物质,溶解有大量气泡出现,声音在有气泡和无气泡液体内传播速度都不同。用杯内所盛液体中气泡的密度影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速度不同来解析热巧克力效应:声音在杯内形成驻波;杯底到液面的高度为驻波长的四分之一;波长是一常数;而声波在杯内液体中传播的关系为:波速v=频率·波长声音在液体内传播的速度v=k/p的开方; 这里p是液体的密度;k是液体的可压缩系数(Bulk modulus);水约比空气密800倍;但空气的可压缩系数比水的约大15000倍;当水中充满气泡时,杯中介质整体密度变小,但可压缩系数变大更快;因而大大减小声音在杯内的上升速度。在波长一定情况下,杯内驻波的频率在气泡多时就会减小。由此,可以看出,杯中液体所溶介质,气泡形成的速度和密度都会直接影响驻波的频率。
首页 >
热巧克力效应
✍ dations ◷ 2025-05-19 07:06:32 #波动力学,声学,物理实验
相关
- 南非语南非语(Afrikaans),字面意思为“非洲语”或“非洲的”,但发展是基于欧洲语言而来,为南非境内的白人种族阿非利卡人的主要语言。也有人将其中文名译为南非荷兰语、阿非利卡语、阿
- 莱顿弗罗斯特现象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又译作李登弗斯特作用、赖登福现象,在1732年为赫尔曼·布尔哈夫(Herman Boerhaave)首次发现,其后在1756年,德国医生约翰·戈特洛布·莱顿弗罗斯特(英语:Johann Got
- ASCIIASCII(发音: /ˈæski/ ASS-kee,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是基于拉丁字母的一套电脑编码系统。它主要用于显示现代英语,而其扩
- 卡什加人卡什加人(Qashqai 、Qashqay, 和Kashkai),指生活在伊朗讲突厥语的一个民族,人数约184万,其中约96万人分布于伊朗境内,主要分布于伊朗法尔斯省、胡齐斯坦省和伊斯法罕省,在法尔斯省
- 因河因河(德语:Inn)是流经瑞士、奥地利和德国的一条河,它是多瑙河的支流,全长517公里。因河发源于瑞士阿尔卑斯山,朝着东北方向流入奥地利,过了蒂罗尔州及其首府因斯布鲁克后又折向东,沿
- 拉玛一世帕佛陀约华朱拉洛(泰语:พระพุทธยอดฟ้าจุฬาโลก,皇家转写:Phra Phutthayotfa Chulalok;1737年3月20日-1809年9月7日),即拉玛一世(Rama I),泰国曼谷王朝(扎克里王朝)第
- BBC所属电视台电台列表BBC所属电视台电台列表列举的是英国广播公司在联合王国境内所属的国家性、区域性及地方性的电视台与电台。英国电视台是由BBC工作室(英语:BBC Studios)与北欧探索电视网(英语:Dis
- 科贾·穆斯塔法帕夏科贾·穆斯塔法帕夏(土耳其语:Koca Mustafa Paşa;?-1512年),希腊人但不是德夫希尔梅出身的奥斯曼帝国政治家。他最早是苏丹皇宫托卡比皇宫的卡比希巴什(门卫首领),同时负责接见外国使
- 查尔斯·费夫曼查尔斯·路易斯·费夫曼(英语:Charles Louis Fefferman,1949年4月18日-),美国数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菲尔兹奖得主。他在数学分析的工作,使他在1978年获菲尔兹奖。他的著名成果有,将
- 雨果·洛里斯雨果·洛里斯(法语:Hugo Lloris,1986年12月26日-),法国足球运动员,在场上司职守门员,现效力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俱乐部托特纳姆热刺,同时亦是法国国家足球队队长。其球员生涯开始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