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是一门以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为对象的研究。
“红学”一词在嘉庆、道光年间出现,在当时是个开玩笑的说法。而研究《红楼梦》成为严肃专门的学问,始自胡适在1921年所写考证《红楼梦》的文章。胡适的研究初步证实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提出了“自传说”。从此,《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与清代考据学,与民初的整理国故汇合起来。至今红学研究已汗牛充栋,里面基本跨足了历史文化方方面面的推敲,作出各种观点各异的解释。
由于传世版本多,欣赏角度与动机的不同,学者们对于红楼梦的作者与内容,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大致可分为索隐派、考证派、阶级斗争论与文学批评派共4派。
晚清时,不少人视《红楼梦》为清初政治小说,旨在宣扬民族主义,吊明之亡,批评满清。1915年蔡元培撰写《石头记索隐》,总结其说,推论小说中人所影射的历史人物。故此视《红楼梦》为政治小说的观点,被称为“索隐派”。
1970年代,“索隐派”一度在台湾零星“复活”,代表学者是潘重规和杜世杰。他们不再坚持小说影射历史人物,而强调全书宗旨在反清复明或仇清悼明。即使如此,索隐派持论说服力终嫌微弱。
1921年,胡适〈红楼梦考证〉一文是“自传说”的开山之作。胡适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写他亲见亲闻的曹家繁华旧梦。在“自传说”的号召下,许多有关曹雪芹的史料陆续被发现,从考证曹雪芹的身世,来说明《红楼梦》的主题和情节。
受“自传说”影响,不少学者集中研究作者曹雪芹的生活。就考证曹雪芹的家世而言,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是集大成之作,他把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的贾家完全等同起来。这种“考证派”红学已变为“曹学”。
俞平伯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反省“自传说”,指出其弊病为:“第一,失却小说所为小说意义。第二,这样处处黏合真人真事,小说恐怕不好写,更不能写得这样好。第三,作者明说真事隐去,若处处都是真的,即无所谓‘真事隐’”。
“斗争论”始自1954年,李希凡等大陆学者对“自传说”俞平伯的抨击,三十多年间,在大陆学界一度取得红学的正统地位。“斗争论”认为《红楼梦》不是自传,而是“很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
“斗争论”把小说当作历史文件来看待,严格来说,属于社会史的范畴而不是文学研究。它是马克思理论在《红楼梦》研究上的引申。
红学专家梁归智教授认为,红学研究有四派:
其他流派:
红学研究者众多,争论在所难免,据刘梦溪记录红学的争论前后共有十七次的论战,公案约有九次、四条不解之谜和三个死结:
在1960年代,专业与业余的红学家,已有300多家。
大陆“红学”家二十八宿(张爱玲与杨宪益对调):
港台“红学”家四大金刚:
海外“红学”家十八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