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

✍ dations ◷ 2024-09-20 01:11:05 #化学反应,连续介质力学

爆破(英语:blasting,blast)是指采取一定措施、利用爆炸性物质的爆炸能量对周围介质产生剧烈作用,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操作。

广义的爆破泛指一切利用爆炸性物质的爆炸能量来达到预定目标的操作,如采矿爆破、建(构)筑物拆除爆破、废弃弹药销毁爆破、军事目标爆破、恐怖袭击爆破等。

狭义的爆破主要指利用炸药的爆炸能量对介质做功来达到预定工程目标的操作,如采矿爆破、建(构)筑物拆除爆破、岩土开挖爆破、清淤炸礁爆破、爆炸加工(含金属破碎切割)、聚能爆破、地震勘探爆破、灭火爆破、堰塞坝抢险爆破等。

而工程界中常说的静态爆破只是通过化学膨胀剂反应来对周围介质产生较为缓慢的压力作用,而非一种爆破方法。

爆破的历史与炸药、火工品工业历史是一脉相承的。

公元十三世纪阿拉伯作家阿布德·阿拉的著作中就出现了关于芒硝(黑火药的基本成分)的文字记载。但是,这可能不是芒硝的最早起源。早在公元十世纪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硝石了,不过,那时他们只限于用硝石来制作爆竹和烟火。(黑)火药一直被当成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据考察,中国四川省江油市的老君山是中国黑火药的发源地。

直到公元1248年,一个叫罗吉尔·培根的英国炼术士才公布了一张黑火药配方,而配方制成的东西当时被作为一种爆破剂来使用。公元1627年,黑火药第一次在匈牙利上波斯托伦的舍姆尼茨皇家矿山由卡斯培·温德尔用来爆破岩石。到1689年,黑火药已经推广到英格兰康沃尔各个锡矿的采矿作业中去了。

黑火药由于爆炸性能不强,一直作为烟火剂、推进剂被用于制造烟花爆竹、火药箭及早期火枪、火炮。在中国,尚无将黑火药用于爆破的早期文字记录。在美国,使用黑火药进行爆破的最早文献是在1773年,当时的康涅狄格议会在希姆斯彼利铜矿用爆破岩石的方法构筑了一间长15英尺宽12英尺的小监室。

爆炸性物质是指本身具有爆炸特性的物质(物体)。其包括:


相关

  • 肝病毒科正肝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属 Orthohepadnavirus 鸟类肝去氧核糖核酸病毒属 Avihepadnavirus肝病毒科(hepadnaviridae)又译肝去氧核糖核酸病毒科,DNA逆转录病毒的一类,主要感染对象为
  • 后工业化后工业社会是社会科学名词,指涉开始自1960年代的工业社会转型出现的社会现象,该词最早出自法国社会学家阿兰·图赖讷,后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著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韭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七十九个(九划的则为第四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韭部归于九划部首。韭部只以左、右、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
  • 融合基因融合基因(英语:Fusion gene)是指两个基因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序列相互融合为一个新的基因的过程。其有可能是染色体易位、中间缺失或染色体倒置所致的结果。
  • 元宝元宝是一种中国古代货币。在不同朝代,“元宝”一词都有不同的指涉。“元宝”最初只是指中国古代铸有“元宝”字样的钱币。唐武德四年铸行的年号钱“开元通宝”,币面上下左右有
  • 维蒂希反应维蒂希反应(Wittig反应)是醛或酮与三苯基磷
  • span class=nowrapNbClsub5/sub/span五氯化铌(化学式:NbCl5)是制备其他铌化合物的常用原料。室温下它为白色结晶,加热到183°C时转变为黄色,熔融时变为橙红色。易水解为NbOCl3,在潮湿空气中冒烟。五氯化铌由金属铌与
  • 摩奴法典《摩奴法论》(梵语:मनुस्मृति;中文译名又作《摩奴法典》,中国学者蒋忠新指出मनुस्मृति(Manusmṛti)即“摩奴传承”,狭义上专指“法论”)是婆罗门教伦理规范的一部
  • 合同美国合同法是指对美国联邦和各州的合同法规则的总称。美国是实行普通法制度的联邦制国家,因而在合同法制度方面,既有成文法,也有案例法,但是主要的合同法规则还是有各州自己制定
  • 641A室坐标:37°47′07″N 122°23′48″W / 37.78528°N 122.39667°W / 37.78528; -122.396672001年–2007年–与英国政府通信总部合作项目非持续进行项目641A室是由AT&T为美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