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

✍ dations ◷ 2025-08-13 23:45:52 #化学反应,连续介质力学

爆破(英语:blasting,blast)是指采取一定措施、利用爆炸性物质的爆炸能量对周围介质产生剧烈作用,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操作。

广义的爆破泛指一切利用爆炸性物质的爆炸能量来达到预定目标的操作,如采矿爆破、建(构)筑物拆除爆破、废弃弹药销毁爆破、军事目标爆破、恐怖袭击爆破等。

狭义的爆破主要指利用炸药的爆炸能量对介质做功来达到预定工程目标的操作,如采矿爆破、建(构)筑物拆除爆破、岩土开挖爆破、清淤炸礁爆破、爆炸加工(含金属破碎切割)、聚能爆破、地震勘探爆破、灭火爆破、堰塞坝抢险爆破等。

而工程界中常说的静态爆破只是通过化学膨胀剂反应来对周围介质产生较为缓慢的压力作用,而非一种爆破方法。

爆破的历史与炸药、火工品工业历史是一脉相承的。

公元十三世纪阿拉伯作家阿布德·阿拉的著作中就出现了关于芒硝(黑火药的基本成分)的文字记载。但是,这可能不是芒硝的最早起源。早在公元十世纪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硝石了,不过,那时他们只限于用硝石来制作爆竹和烟火。(黑)火药一直被当成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据考察,中国四川省江油市的老君山是中国黑火药的发源地。

直到公元1248年,一个叫罗吉尔·培根的英国炼术士才公布了一张黑火药配方,而配方制成的东西当时被作为一种爆破剂来使用。公元1627年,黑火药第一次在匈牙利上波斯托伦的舍姆尼茨皇家矿山由卡斯培·温德尔用来爆破岩石。到1689年,黑火药已经推广到英格兰康沃尔各个锡矿的采矿作业中去了。

黑火药由于爆炸性能不强,一直作为烟火剂、推进剂被用于制造烟花爆竹、火药箭及早期火枪、火炮。在中国,尚无将黑火药用于爆破的早期文字记录。在美国,使用黑火药进行爆破的最早文献是在1773年,当时的康涅狄格议会在希姆斯彼利铜矿用爆破岩石的方法构筑了一间长15英尺宽12英尺的小监室。

爆炸性物质是指本身具有爆炸特性的物质(物体)。其包括:


相关

  • 纳米比亚嗜硫珠菌Template:Taxobox and拆除 纳米比亚嗜硫珠菌(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为革兰氏阴性的球状变形菌,发现于纳米比亚大陆架的海洋沉淀物中。它是目前发现最大的细菌,半径0.1~0.3 
  • FR快中子反应堆(英语:Fast-neutron reactor)或简称快堆,是指其链式裂变反应是依靠快中子来维持的一类核反应堆。这类反应堆不需要中子慢化剂,但是必需使用易裂变材料富集度比热堆高
  • 非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七十五个(八划的则为第九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非部归于八划部首。非部只以上方、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
  • 台88线台88线为“东西向快速公路-高雄潮州线”,是位于台湾高屏地区的省道快速公路。西起高雄市凤山区国道一号(中山高速公路)之五甲系统交流道,往东经大寮区跨高屏溪(万大大桥)后进入屏东
  • 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英语: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缩写:CSIRO)前身是于1926年成立的科学与工业顾问委员会(Advisory Council of Scien
  • 抗体亲和色谱法亲和色谱法(英语:Affinity chromatography,又称为亲和层析)是一种利用固定相的结合特性来分离分子的色谱方法。亲和色谱在凝胶过滤色谱柱上连接与待分离的物质有一定结合能力的
  • 锡酸盐锡酸盐是锡的含氧酸盐,有多个种类,可以锡或二氧化锡为原料来制备。它可用作半导体材料或发光材料。它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矿物,如水镁锡矿等。锡酸盐主要有以下三种:
  • 裸体远足裸体远足(Naked hiking)是天然主义下的一种行为,是以裸体方式参与远足。英国的史帝芬·高更(英语:Stephen Gough)因为在2003-2004年裸体从Land's End走到John o' Groats(英语:Land's
  • 碧江区碧江区,中国贵州省铜仁市下辖的一个市辖区,位于沅水支流辰水的上游,毗邻湖南省,渝怀铁路穿越市境。隋朝置静人县。唐朝初属辰州,并设万安县,天宝年间改设常丰县。元朝置铜人大小长
  • 乳清苷-5'-磷酸乳清苷-5'-磷酸(英语:Orotidine 5'-monophosphate),又叫单磷酸乳清苷(英语:Orotidine monophosphate,缩写OMP)或叫乳清苷酸(英语:orotidylic acid)是一种嘧啶类核苷酸,是单磷酸尿苷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