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破

✍ dations ◷ 2025-04-04 12:59:46 #化学反应,连续介质力学

爆破(英语:blasting,blast)是指采取一定措施、利用爆炸性物质的爆炸能量对周围介质产生剧烈作用,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操作。

广义的爆破泛指一切利用爆炸性物质的爆炸能量来达到预定目标的操作,如采矿爆破、建(构)筑物拆除爆破、废弃弹药销毁爆破、军事目标爆破、恐怖袭击爆破等。

狭义的爆破主要指利用炸药的爆炸能量对介质做功来达到预定工程目标的操作,如采矿爆破、建(构)筑物拆除爆破、岩土开挖爆破、清淤炸礁爆破、爆炸加工(含金属破碎切割)、聚能爆破、地震勘探爆破、灭火爆破、堰塞坝抢险爆破等。

而工程界中常说的静态爆破只是通过化学膨胀剂反应来对周围介质产生较为缓慢的压力作用,而非一种爆破方法。

爆破的历史与炸药、火工品工业历史是一脉相承的。

公元十三世纪阿拉伯作家阿布德·阿拉的著作中就出现了关于芒硝(黑火药的基本成分)的文字记载。但是,这可能不是芒硝的最早起源。早在公元十世纪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硝石了,不过,那时他们只限于用硝石来制作爆竹和烟火。(黑)火药一直被当成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据考察,中国四川省江油市的老君山是中国黑火药的发源地。

直到公元1248年,一个叫罗吉尔·培根的英国炼术士才公布了一张黑火药配方,而配方制成的东西当时被作为一种爆破剂来使用。公元1627年,黑火药第一次在匈牙利上波斯托伦的舍姆尼茨皇家矿山由卡斯培·温德尔用来爆破岩石。到1689年,黑火药已经推广到英格兰康沃尔各个锡矿的采矿作业中去了。

黑火药由于爆炸性能不强,一直作为烟火剂、推进剂被用于制造烟花爆竹、火药箭及早期火枪、火炮。在中国,尚无将黑火药用于爆破的早期文字记录。在美国,使用黑火药进行爆破的最早文献是在1773年,当时的康涅狄格议会在希姆斯彼利铜矿用爆破岩石的方法构筑了一间长15英尺宽12英尺的小监室。

爆炸性物质是指本身具有爆炸特性的物质(物体)。其包括:


相关

  •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Dyspepsia或Indigestion)是一种临床症候群,是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好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常见表现为上腹、胸部疼痛或肠胃不适,例如上腹痛、饱胀、
  • 食物变质变质、腐败指的是食物恶化、对于人类的可食用性下降的过程。收割的食品,从它们被收割后就开始分解,这是酶、氧化和微生物引起的,具体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湿度、温度和化学
  • 孟德尔遗传学孟德尔定律是一系列描述了生物特性的遗传规律并催生了遗传学诞生的著名定律,包括两项基本定律和一项原则即:显性原则、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以及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
  • 三市街三市街指的是台湾台北市西区市中心的三处市街:这三处街区原为相邻的聚落,经过19世纪末以来的发展,已经连成一气。自台北在1885年成为台湾行政中心以来,至1970年代台北东区兴起前
  • 桐油树桐油树(学名:Jatropha curcas),又名麻风树、痳疯树、南洋油桐、黄肿树、假白榄等,为大戟科落叶灌木。其发源地在加勒比海的岛上,但葡萄牙商人把它引进了非洲和亚洲各地,现已分布在
  • 巴伐利亚王储鲁普雷希特鲁普雷希特(Rupprecht,1869年5月18日-1955年8月2日),全名鲁普雷希特·玛利亚·柳特波德·斐迪南(Rupprecht Maria Luitpold Ferdinand),巴伐利亚王储,1921年后为巴伐利亚王室首领,称巴
  • 礼曹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时开始设立,在《周礼》中相当于春官,其长官礼部尚书,有时以“大宗伯”为代称。隋唐时已有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礼部、祠部、主客、膳部。其后历
  • 网络泡沫化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com泡沫)是指由1995年至2001年间与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相关的投机泡沫事件。在欧美、亚洲多个股票市场中,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相关企业的股价高速上升,
  • 砂拉越王国砂拉越王国(当地称布洛克王朝,又名布鲁克王朝; 马来语:Kerajaan Sarawak; 英语:Kingdom of Sarawak)创建于1841年,王朝地点位于东南亚婆罗洲砂拉越地区。该王朝创建者为白人拉者詹
  • 苏丹阿卜杜拉苏丹阿卜杜拉·利亚乌丁·阿穆斯塔法·比拉·沙(马来语:Al-Sultan Abdullah Ri'ayatuddin Al-Mustafa Billah Shah ibni Almarhum Sultan Haji Ahmad Shah Al-Musta'in Bill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