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耆那教
✍ dations ◷ 2025-08-08 12:44:26 #耆那教
耆那教(梵语:जैनधर्म Jainadharma;泰米尔语:சமணம் Samaṇam;英语:Jainism),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有其独立的信仰和哲学。创始人为伐达摩那(又称摩诃毘罗,意为大雄,前599年—前527年),是沙门思潮中“六师外道”之一的尼乾陀若提子,他比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早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义主要由他建立。耆那教教义对现代印度的影响,大于同样起源自印度的佛教,甘地就受到耆那教的许多影响。目前耆那教有四五百万信徒,大部分生活在印度。佛经中,称呼这个教派为尼干或尼犍,是离开束缚之意。将这个教派的信徒称为尼干子,又称他们为裸形外道、裸体外道。耆那教早期的历史并不清楚,创始人伐达摩那自称自己是第24代蒂尔丹嘉拉(Tīrthaṅkara),即祖师。他之上还有代代相传的23代祖。伐达摩那被称为大雄尊者(Mahavira,音译摩诃毘罗,即伟大的英雄),是为第24代祖师,也是最后一位祖师。据耆那哲学所述,所有的祖师都是人类。但是,他们已经通过禅定和自我实现达到了完美或觉悟的状态——他们就是耆那(jina)即胜者。耆那教对教主的尊称其实为“佛陀”Budha,佛教称呼释迦牟尼为佛陀,实质上是沿用了耆那教的称呼。佛教还未出现在印度前,耆那教已经先存在了。伐达摩那诞生于2,593年前的Chaitra(英语:Chaitra)月上弦月第13天(前599年3月19日)。出生地在印度比哈尔邦。他的生日以后被作为了大雄节(英语:Mahavir Jayanti),相传他在三十岁出家修行,四十二岁成道开始传道,他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和平主义,反暴力,还有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及不执着(不贪着,通常专对钱财,故也称不蓄财或不贪财)的五条清规。七十二岁时去世。伐达摩那生前弟子多人,贤者十一人,不少门徒因修道严苦,断食而死,只有印德拉菩提(Indrabhūti)与苏达摩(Sudharma)继续传道。耆那教初时,羯陵伽国的加拉卫罗王(Kharavela)是耆那教的护法名王(类似佛教的阿育王),后来一度衰落,八世纪时复兴(婆罗门教亦于此时复兴,演化为今日的印度教),后因回教徒统治又再度衰落。踏入近代后,耆那教有了新的发展,虽然人数不多,但逐渐为世界所认识,印度人自己亦重新审视这个古老的宗教。耆那教中不存在婆罗门教三相神,即创造神,保护神和破坏神三位一体的概念。另外,神为了降魔而化身成人的想法在耆那教中也不被接受,伐达摩那认为世界是由极微构成,不由神造。伐达摩那认为:“无始以来,所有的生物(灵魂)都是在业的束缚中,而业是善或恶行为的积聚。在业的影响下,灵魂习惯于在物质财富中寻找快乐,从而就有暴力的想法、行为、愤怒、怨恨、贪婪及诸如此类的罪恶在心中扎根。这些结果也导致业的进一步积聚。”并教导:“正知(samyak-jnana)、正见(samyak-darshana)和正行(samyak-charitra)是自我解脱的真实之路。”正行由五誓言构成:耆那教徒以五誓言作为生活的核心。但如果不明智于非绝对论(Anekantavada(英语:Anekantavada))和相对论(Syadvada(英语:Syadvada))哲学,这些誓言律就不可能被充分且完整的实行。出家人严格地、完全地遵守这些誓言;另一方面,在家者也可只遵守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适应的部分誓言。关于精神进阶的问题,如同伐达摩那所预言的那样,男女在条件上是平等的。放弃和解脱的魅力也同样吸引着女性为之奋斗。很多女性遵循伐达摩那指示的道路,为寻找最终的幸福放下了和世间的关系。这样,如果她们以正见理解,并忠实地遵循耆那教的原则,就将为他们在此世的生命带来满足和内在的幸福,死后灵魂将再生到具有更高精神水平的世界,获得完全的觉悟,达到最后永恒的至福,结束所有的生死循环。被伐达摩那吸引的人们包括了各阶层的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有男有女、有贵有贱,伐达摩那将他的信徒归为4类,即男修士(Sadhu),女修士(Sadhvi),男在家众(Shravak)和女在家众(Shravika)。这个顺序就叫做Jain Sangh。
相关
- 维纳斯维纳斯(拉丁语:Venus)是古罗马神话里的爱神、美神,同时又是执掌生育与航海的女神,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芙萝黛蒂(Aphrodite)。拉丁语的“金星”和“星期五”等词都来源于祂。维纳斯
- 天仙子胺天仙子胺(Hyoscyamine)是一种托烷类生物碱,作为次级代谢产物存在于天仙子,曼德拉草,曼陀罗花,番茄和颠茄等茄科植物。药物阿托品就是天仙子胺经提取处理后得到的消旋产物,因此天仙
- 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犹太战争,亦称大起义或犹太人大起义,是位于地中海东岸黎凡特的犹太人在公元66年至135年间,对抗罗马帝国的一连串战争大规模的起义。历史上第一次的犹太-罗马战争(公元66-73年)以
- 宫相宫相(拉丁语:Maior domus)是欧洲中世纪早期的一个官职,7世纪至8世纪间法兰克王国都有此官。名义上是掌管宫廷政务以及辅佐君王的亲近官员,但后来演变成王国内实权所在。墨洛温王
- 心sub火/sub在传统中医学里的脏象学说中,心是五脏六腑中最主要的部分,在五行中属火,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心与生物学中的心脏大致上是同一个构造。型态描述上,《医宗必读》形容心为“心象
- 鼹鼠鼹鼠一种是适应穴居生活的小型哺乳动物,具有圆柱形身躯、柔软的毛皮、极小的耳目、退化的后腿与短且大的有力前肢用以挖掘土壤。英文当中的“mole”通常指真盲缺大目(英语:Euli
- 智慧齿智齿是指人类口腔内牙槽骨上最里面的第三颗磨牙,从正中的门牙往里数刚好是第八颗牙齿。由于它萌出时间很晚,一般在16~25岁间萌出,此时人的生理、心理发育都接近成熟,有“智慧到来
- 酶原有些酶在刚分泌时是没有催化活性的,这种没有活性的前体物称为酶原。一般生物体会通过肽键的剪切改变酶的构象使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出来而使酶具有活性。酶原的生理意思使
- s轨道在化学与原子物理学中,s轨道(英语:s orbital)是一种原子轨道,其角量子数为0,磁量子数也为0,且每个壳层里只有一个s轨道。s轨道是最稳定的轨道,s轨道是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轨道中最
- 劳工部美国劳工部(英语: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Labor),是美国联邦政府行政部门之一,主管全国劳工事务,成立于1913年3月4日。美国劳工部设美国劳工部长、副部长两级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