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或坐在地上指在没有架高的情况下直接坐在地面,或坐在野餐垫或草席上,有别于坐在椅子、凳子、箱子、阶梯、石头等物体上。席地而坐包括几种不同的姿式,如正坐和趺坐。在许多文化中席地而坐是传统的坐法,或认为有特别的健康或超自然功效。在现代西方及中国社会中较少见席地而坐。
汉语“席地而坐”字面上的意思是在地上铺席之后才坐,但现代用法也包括直接坐在地上。
在各种坐具发明以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有些地方随着凳子或椅子流行,人们渐渐不再席地而坐。
中国古代多席地而坐,常见的坐姿包括正坐,即屈膝跪坐、趺坐,即盘腿而坐、以及箕踞,即两腿前伸而坐。其中正坐是符合礼仪的坐姿,可能与华夏民族传统服装不着裤有关。
六世记的佛教壁画和石刻中有出现椅子,但大多数人仍是席地而坐,到12世纪的唐朝起才流行起坐椅子。席地而坐的文化在中国如何被取代仍有争议,主要的假说包括中国自已发明了椅子、凳子从中亚传入、七世记的景教传教士带入坐具、或佛教僧人从印度带入寺院家具。
台湾原住民大约在日治时代开始用椅子。
在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席地而坐仍相对常见,例如和室中只有叠席或坐垫。
在瑜珈传统中有几种不同的坐法,公元前300~100年的《知识奥义书》(दर्शन उपनिषत्)中列了包括简易坐(梵语:सुखासन)、金刚坐(वज्रासन)、莲花坐(पद्मासन)等。瑜珈认为各种坐法有不同的健康功效或宗教意义。
在与欧洲人接触之前,阿兹特克人大多也席地而坐,他们使用一种叫作的草席,只有皇帝或达官贵人会使用椅子。
椅子和凳子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但不常使用,大多数人席地而坐,后来慢慢被凳子、箱子(后来发展成长凳)、以及椅子取代。西方在古典时代即转变为以凳子为主要的坐具。椅子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上面往往有雕刻装饰并镶嵌象牙和黄金,地位越高椅子越高,大多数椅子远比现今的低,有的只有25公分高。古希腊人大量使用四足凳(δίφρος)、折凳(δίφρος ὀκλαδίας)和躺椅(κλίνη)等等。大约16世记欧洲的凳子和箱子被椅子取代,但有些情境下椅子仍象征地位,例如英国下议院和加拿大国会中只有议长有椅子坐 ,并且在英语中有一些组织的领导者会被称为椅子(chair)。圣座(拉丁语:Sancta Sedes)原本也是指教宗的椅子。盘腿坐在现代欧洲语言里有几种不同的称呼,包括“土耳其式”或“裁缝式”。
坐姿与健康密切相关,长时间坐下对身体有许多危害,但少有研究比较席地而坐和其他坐姿。有许多研究发现瑜珈或打坐有益,但无法判断这些助益是因为冥想、呼吸、还是席地而坐的姿式。
席地而坐的文化在有些地区或民族中被椅子取代,只在少数情况如野餐、打坐时才会出见,有时造成席地而坐被忽略或是排斥。
习惯椅子的人有时会认为席地而坐是落后或不雅观的行为,例如21世纪初台北车站大厅移除椅子后,形成了移工和在此席地而坐的现象,有些人认为“有碍观瞻”,希望禁止席地而坐,或是应提供椅子,另一个例子是柯文哲在等飞机时坐在地上,被认为是丢人现眼。
西方医学发明的牛津髋关节量表(英语:Oxford Hip Score)未考虑到有些文化常使用正坐等需要大幅弯曲髋关节的动作,造成依赖该数据的医学判断失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