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报

✍ dations ◷ 2024-07-05 08:52:00 #恶报
因果论(梵语:hetu-phala),在佛教中,是论述因缘业报(因hetu,缘paticca,业kamma,报vipaka或果phala)运作规律的学说,佛教认为因果法则是天然存在的,不会因为人认为不存在就不作用于此人。业为因,报为果,因和果辗转相生,谓之“因果报应”或“因缘果报”。因果通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谓之“三世因果”。所谓,善恶皆有包,不是不报,时机未到了达因果皆是实相,名为深信。明信因果是佛法基本信念。一切事物均从因缘而生,有因必有果。当我们种下了善因,不一定立即产生善报,只有等到缘份到了(因缘成熟)才能、也一定会得到善报的结果。反之,所作恶业,亦必于缘熟时始得恶果。因此经言:“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例如农民种植果树作物等,如果能有合适的管理譬如施肥、除草、灌溉、剪除杂枝病枝等,隔年就会有相对丰硕的收获;施肥、除草、灌溉、剪除杂枝病枝等对于作物的结成果实就是善因,相对丰硕的收获就是善果。善业为善因,必收获善果(善报、福报);恶业为恶因,必收获恶果(恶报、苦报)。恶业或因忏悔等善因缘,如树木生长受阻,致使重业轻报,或不受业报;如果树长成,已经是定业不可变易,必然受报,即所谓“定业不可消”。果实长出之前为花,俗称花报、现世报,是报应的迅即现前;而果实长成后,俗称果报。因是指能引生结果的原因。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提出六因论,认为因有六种: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相传六因论原出自于《增一阿含经》,但最早提出此学说的为迦多衍尼子。六因论的前身是四缘说。以三世来区分,六因之中,遍行因与同类因通于过去,与现在二世,但不通于未来;而异熟、相应、俱有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为法中的能作因,超越三世,不堕于三世;而有为法的能作因,则在三世中遍有。果是指有因有缘而生、有因有缘而报的结果,又称果报。果报的种类有五种: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离系果。六因得五果。相对于六因,可分为有为果与无为果。有为果分成四者:异熟、等流、增上、士用。无为果只有一种,即离系。南宋理学学者对当时过度解释佛教因果的泛因果证验说加以质疑。朱熹以为强调因果报应为佛教教义之末流。 陈淳抨击因果论,认为“因果之说全是妄诞”,他批评道:“所载证验极多,大抵邪说流入人心,出此等狂思妄想而已。温公谓三代以前何尝有人梦到阴府见十等王者耶,此说极好,只缘佛教盛行,邪说入人已深,故有此梦想。”又有加注曰,众畏果,佛畏因之说,即普通人不喜尝苦果,至于修行人,错的事一开始就不要做,没任何侥幸可逃,该来就会来在中国,由于佛教的传入,许多成语都直接或间接受因果论影响而生。比如“自作自受”、“自作孽不可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前因后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报应不爽”、“在劫难逃”、“香火因缘”、“一面之缘”等。

相关

  • 发光生物发光现象是在生物体内,由于生命过程的变化,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而发光的现象。生物发光在英语中名为bioluminescence,该词为合成词,是由希腊语中代表生命的bios与拉
  • 老花眼老花(英语:Presbyopia),是为人的眼睛老化的自然过程,基于当人眼看近物时,眼球内投射过多光线于水晶体而非视网膜,导致不能对近物对焦的视力问题,患者在看近物时视物变得模糊。老花的
  • 肩难产肩难产(英语:Shoulder dystocia),系指产妇分娩时,婴儿头部已伸出来,但肩前却卡在产妇的耻骨弓之情形,婴儿的头部缩回阴道,就像乌龟一样,称之为“乌龟征”(turtle sign)。肩难产的并发症
  • x字高在西文字体排印学中,x字高,(英语:x-height或corpus size)是指字母的基本高度,精确地说,就是基线(英语:baseline)和主线之间的距离。特别的,它指称一个字体中小写字母x的高度(这也是这个
  • 静力学静力学是力学的分支,专门解析物体在静力平衡状态下的负载(力量,力矩)。在这状态下,或许有外力作用于此物体;但是,各个分系统的相对位置、成分、结构仍旧保持不变。当呈静力平衡状态
  • 二苯基乙二酮二苯基乙二酮,也称联苯甲酰、苯偶酰、联苯酰、二苯酰,化学式为(C6H5CO)2,常缩写为(PhCO)2。属于二酮,用作有机合成的中间体。紫外光照射下,二苯基乙二酮裂解为自由基,引发聚合物链
  • 钝化钝化是使金属表面转化为不易氧化的状态,而延缓金属的腐蚀速度的方法。另外,一种活性金属或合金,其化学活性大大降低,而成为贵金属状态的现象,也叫钝化。还有一种工艺,将刀具刃口(铣
  • 意大利战争意大利战争(意大利语:Guerre d'Italia del XVI secolo)又称哈布斯堡-瓦卢瓦战争,是1494年至1559年间一系列战争的总称,战事地包括多数意大利城邦、教宗国、西欧各主要国家(法国、
  • 纽斯林-沃尔哈德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德语:Christiane Nüsslein-Volhard,1942年10月20日-),德国发育遗传学家,出生于马格德堡。1991年获得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1995年与艾瑞克·威斯乔斯和
  • 唇形科唇形科(学名:Lamiaceae),过去也称作唇形花科(Labiatae)是被子植物中次于菊科、兰科、豆科、茜草科 、禾本科的第六大科,双子叶植物中第四大科。有237个属7173种,广泛分布于全球,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