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绅(1820年7月30日-1877年12月31日)字子训,号半崖,淡水大龙峒人,原籍同安。咸丰八年(1858)岁贡,同治三年(1864)举人。同治六年(1867)任学海书院董事,后世亦称花生举人。
曾参与《淡水厅志》之撰辑,担任采访。为人惆傥,精于诗词赋制联。
自幼家境清寒,以卖花生糖养家,而少聪颖能诗,唯刻意书怀,音多萧飒,举人陈维英见而戒之,遂恭敬受教,从之受学,数年后,面貌一新。
受学陈维英,毅然有经世之志。迂谷司铎闽县,携之为助,试院楹联半出其手,老儒皆服。
咸丰八年(1858)岁贡,同治三年(1864)举人,以教职候选,因亲老辞归。于所居辟建池馆,环植花竹,颜曰“遂陶”。
咸丰十年(1871),同知陈培桂修《淡水厅志》,与林维让、陈霞林、苏衮荣等同受聘出任采访,献替尤力。书绅为人倜傥,无疾言遽色,诗而外复工词赋,尤精于制联,善能镕裁俗语,妙句如珠。其书法师刘石庵,有“中锋冠全闽”之誉。
晚年家益丰,喜招宴亲友,纵谈天下。卒年未详。其诗文多散佚不传。
在清代台湾的寺庙中,庙方管理阶层常会邀请具有文采的社会菁英来撰写碑文或匾联,以提高寺庙的地位;受邀的社会菁英也多乐于配合,以累积个人在地方社会的声望。
台北大龙峒保安宫也有有两位地方文士所撰的楹联,一为陈维英的“保民如保赤,虎灾咒水,死者复生;大行受大名,龙衮绘山,人也而帝”。另一则为张书绅的“公实生于宋代,其活民比富范之仁,救主秉岳韩之义,宜与宋代诸贤并垂不朽;神固籍于同安,然俎豆遍十闽之地,声灵周四海之天,自非同安一邑所得私”。
有人说,张氏推崇保生大帝护国神迹的想法,可媲美儒家仁义精神的贤臣, 而且保生大地后世的香火遍布了闽台各地,已经不是紧紧局限在同安地区的祖籍神,而是超后了时代与地域的万民之神。虽然保生大帝虽未获得皇室王朝的敕封,但是在乡镇仕绅与地方信众对于保生大帝护国佑民的神迹,给予了政治与文化的“正统性”,以及对于“国家”的期待,同时也让菁英仕绅与地方社会的力量在此获得展现。
亦为先啬宫前殿后檐柱楹联敬题:【生感于龙以火德王】【祭推至虎无水旱灾】,都充分表彰神农大帝千秋累世之功,表达出世人对神农大帝之感恩与尊崇。
金包里慈护宫大殿亦题【海天赞化】、【海寰升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