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基地

✍ dations ◷ 2025-11-10 19:45:46 #昭和基地

昭和基地(日语:昭和基地しょうわきち  */?),位于南极圈内的东钓钩岛,属于日本的观测基地。实际坐标为于南纬69度00分22秒、东经39度35分24秒,海拔高度为29.18米。基地名称来自建设时期的日本年号“昭和”。

昭和基地拥有及能进行天体、气象、地球科学及生物学等观测的施设。整个施设由合共60座以上大小不一的建筑物组成,除了3层高的管理楼外,还有居住楼、发电楼、污水处理楼、环境科学楼、观测楼、情报处理楼、卫星讯号接收楼、焚化炉楼、电离层楼、地球科学楼、能将无线电探空仪升空的放球楼,此外,还有大型接收天线、燃料储存罐、直升机坪、太阳能电池板、贮水用的荒金水库。另外,为研究可再生能源而建设中的大楼预定由53次观测队完成。昭和基地与南极大陆内另一基地富士圆顶相距1000公里。余暇的时候(通常是业务休日,如南极时间上星期六、日,或者是特别的日子,如日本时间上的儿童节),基地职员会使用业余无线电台(呼号:8J1RL)作通讯。基地内不少木造的装配式建筑配件,是使用日本大手房屋建设公司三泽住宅(日语:ミサワホーム)制造。

基地内的管理楼中,拥有医务室、管理室、厨房、食堂、通信室、公众电话室、图书室及娱乐室等。医务室内虽然拥有可进行手术的设备,但实际上并没有进行过紧急手术的例子。日本邮政民营化后,在基地亦内保留邮局,现在由邮便事业株式会社银座支店昭和基地内分室所设置,负责将信件及明信片等送回日本本土,其邮费与日本国内完全相同。最初昭和基地内邮局(昭和基地内郵便局)的邮政编号为100-70(当作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来处理,大街区码为70的原因,是在1970年重新开始基地内曾经停止的业务),不过现时已经没有特别规定。

除恶劣天气时不能使用的特殊建筑物(放球楼等)外,各建筑物皆有可互通的走廊连接。这样做的原因是避免事故发生,曾有别国南极基地的队员因前往3米外另一建筑物的洗手间时遇上恶劣天气而死。

南极地域观测队员约为60人,当中约40人会参与越冬任务。由于在翌年度的队伍乘坐观测船到达南极后,前年的越冬队才会归国,所以基地内经常会有人驻守。基地由文部科学省及极地研究所管理。而实际执行的,在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期间由50次观测队负责,由2010年2月开始的为51次观测队,而2011年2月开始的则由52次观测队负责。越冬交接议式在近年通常在2月1日举行。在1次越冬队时因使用桦太犬来拉动雪橇,此事在后来相当著名,但是后来,由于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附属书II第四条)内禁止携带任何有生命的植物及动物等进入南极,所以南极现在再没有任何犬只。

昭和基地所在的经道属于UTC+3时间(JST-6时间)时区。在基地中的男性队员均为国家公务员,但是由民营企业调配出来的女性也算是队员之一。

昭和基地所观测的记录上最低气温为-45.3℃(1982年9月4日),最高气温为10.0℃(1977年1月21日),最大风速为61.2米/秒(1996年5月27日)。

昭和基地的历史,大体上也就是日本南极观测的历史。

在1951年(昭和26年),各国开始提倡国际地球观测年,因此日本希望能够参加。当初,是预定到赤道进行观测活动,但是拥有该地领有权的美国反对,因此,在1955年2月更改为南极观测,总共有12个国家参加。本来的计划预定进行2次观测活动。由于准备期间不足,因此所使用的观测船“宗谷”只是一艘赶工改造的旧船。观测队在出发时亦并未决定建造基地的地点,所决这责任落在队长身上。

1956年出发的南极观测船“宗谷”载搭著永田武队长及其率领的第1次南极観测队53名队员,在次年到达东钓钩岛。1957年1月29日,永田登陆南极,并将准备兴建的南极观测基地命名为昭和基地在1月31日正式决定兴建,而工程在2月1日展开。2月8日,永田在这里过了一夜,并在2月15日离岸。完成后的昭和基地共有4座建筑物,其中一座是发电楼。队中的西堀荣三郎副队长兼越冬队长与其他队员共11名进行越冬任务。1次队因观测器具结冰等问题使往后日子过得极度困难。这时,最主要的运输工具,是由桦太犬所拉动的雪橇。另一方面,在2月15日离岸的“宗谷”因浮冰所困,在28日由当时最新锐的前苏联破冰船“鄂毕”号救出。

1958年,永田继续以1次队队长的身份率领第2次观测队乘搭“宗谷”前往南极,但由于“宗谷”被厚大的浮冰所困而无法靠岸。2月14日,1次队越冬队全队员由飞机及直升机运送回“宗谷”。在昭和基地的15只桦太犬因后续的行动而留在基地中。但是,由于恶劣天气没有好转,2月24日正午(一说是13时),永田宣布将不进行为越冬行动,因此桦太犬们被舍弃在南极。当初计划只进行2次的观测计划的观测队,由于2次观测队未能执行任务而将观测计划延长至3次。1年后第3次越冬队到达昭和基地,发现桦太犬中的太郎与次郎于昭和基地等待队员回来。这件逸事后来制作为电影“南极物语”,并大获成功。

1959年1月至3月,在“宗谷”于哈拉尔王子海岸靠岸期间﹐于昭和基地内设置“宗谷船内邮局昭和基地分室(宗谷船内邮便局昭和基地分室)”。

1960年10月10日,第4次越冬队员福岛绅(1930年 - 1960年)基地内固定雪橇的时候因恶劣天气而遇难。同年10月17日确定为死亡。其后,越冬队在福岛绅遇难地点(S69°、E39°35′)建立了一座石标,被命名为福岛石标。于1972年基于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付属书V第八条)﹐福岛石标被指定为南极史迹遗产,后来亦列为日本南极史迹记念物。福岛队员的遗体,在1968年离基地4公里外的约西钓钩岛被发现。

当初计划只进行2次活动的南极观测队,结果延长到5次,其后建议再延长的呼声亦不断增高,但由于“宗谷”已经老化,在1961年出发的第6次观测队(没有进行越冬)于1962年归国后﹐日本的南极観测暂时中断,昭和基地亦再度关闭。

在1965年,新造的南极观测船“富士”(ふじ)竣工后,由第7次观测队重新开始越冬任务,在1983年(昭和58年)由第25次观测队及越冬队开始,南极观测船转为初代“白濑”(しらせ)。

观测船“宗谷”、“富士”、初代“白濑”的船内邮局,各自有自己所使用的风景印(一种纪念邮戳)。

1973年(昭和48年)9月29日昭和基地成为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的观测施设。

2003年(平成15年)1月至2004年1月2日为止﹐于基地内设立了NHK南极Hi-Vision播放中心,该中心由5名职员在2002年12月开始于越冬期间建设,在建成后从事对日本播放的传送工作,最后该5名职员在2004年3月归国。作为替换,朝日新闻在2004年1月1日开设南极支局。

由于碎冰舰“白濑”老化,令后续的观测活动带来障碍及担忧,所以在2006年计划由Universal造船舞鹤事业所建造后继舰(2007年动工、2009年5月完成)。舰名是继承上代观测船,因而再被命名为“白濑”(しらせ),在2009年(平成21年)的第51次南极观测队及越冬队开始服役及运用。

昭和基地由1970年至1985年为止,曾发射过54枚探空火箭,目的是监测臭氧及极光观测。发射过的火箭为S-160JA、S-210JA、S-310JA及MT-135JA,发射高度为60至220公里左右。

相关

  • 离散几何学离散几何和组合几何是研究离散几何对象的组合性质和构造方法的几何学的分支。离散几何的大多数问题涉及到基本几何对象的有限集合或离散空间,比如点,线,平面,圆,球,多边形和四维空
  • 北黎凡特方言黎凡特阿拉伯语(اللهجة الشامية),也叫东部阿拉伯语,是在黎凡特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阿拉伯语变体。它是五种(一说六种)主要的阿拉伯语变体之一。与其他地方的阿拉伯语
  • 圣迭戈 (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英语:San Diego),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太平洋沿岸城市。位于美国本土的极端西南角,紧邻墨西哥,是圣迭戈县的首府,以气候温暖和沙滩众多而著名。在2018年,该市的总人口为1
  • 丹麦的乔治勋爵乔治勋爵(英语:Lord George;1692年4月17日-1692年4月17日)是后来在1702年成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女王的安妮和其夫坎伯兰公爵丹麦和挪威的乔治亲王的次子。他生于赛昂宫,在受
  • 花莲薯花莲薯,又名馅子芋,是花莲地区一种著名的甜食。花莲薯通常是由番薯(地瓜)加工制造而成。花莲薯的创始店“惠比须”是1899年(昭和33年)由日本人安富君在花莲所开设。花莲薯由安富君
  • 陈宗胜陈宗胜,太平天国将领,清代广西省。陈宗胜早年参加太平军,开始被洪秀全、杨秀清封为将军。1853年二月,太平军攻克南京,陈宗胜升为指挥,之后升为检点,守天京大东门。五月,封恩赏丞相。
  • 卡达马克库德伊卡达马克库德伊(Kadamakkudy),是印度喀拉拉邦Ernakulam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15823(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15823人,其中男性7826人,女性7997人;0—6岁人口1764人,其中男923人,女841
  • 杜充杜充(?-1141年),字公美,相州(今中国河南省安阳市)人。曾是开封留守宗泽的副手,1128年七月宗泽去世后接替其职位,为名将岳飞的上司。杜充与宋高宗一样害怕和金朝打仗,先是全部放弃了抗金
  • 西尾大介西尾大介(1959年4月1日-),日本资深男性动画导演、制作人。出身于广岛县三次市。东映动画所属。O型血。修道中学、修道高等学校(日语:修道中学校・修道高等学校)、立命馆大学毕业。
  • 土卫五土卫五又称为“瑞亚”(Rhea),是环绕土星运行的第二大卫星,并为太阳系中第九大的卫星。它是由法国天文学家乔瓦尼·多梅尼科·卡西尼于1672年所发现的。土卫五的英语名字瑞亚(Rhea)乃源自希腊神话中十二泰坦巨神之一瑞亚(众神之母,希腊语:Ρέα)。卡西尼称呼了他所发现的4颗土星卫星(土卫三、土卫四、土卫五、土卫八)为路易之星(Sidera Lodoicea)来纪念路易十四世。而天文学家则根据习惯将它们称乎为土卫一至土卫五。在土卫一与土卫二于1789年被发现后,编号延伸到土卫七。天文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