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角龙

✍ dations ◷ 2025-08-10 22:50:13 #牛角龙
牛角龙属(属名:Torosaurus)是角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北美洲,约6880万到6550万年前。化石发现于西部内陆海道西岸,北至萨克其万省,南至德州。牛角龙拥有陆地动物中已知最大型的头颅骨之一,长度为2.6米;只有最近命名的五角龙超越这个数值,长度为3米。根据最新估计值,牛角龙的身长可能约9米,重量估计为4到6公吨。牛角龙的属名意为“有孔的蜥蜴”,意指头盾上的大型洞孔。与同时代的三角龙相比,牛角龙的头盾较长、洞孔大、鳞骨较长,头盾后方有五对以上的颈盾缘骨突。牛角龙的鼻角短,比较类似恐怖三角龙(T. horridus),而不类似Triceratops prorsus的长鼻角。牛角龙的化石缺少幼年个体标本,因此牛角龙的有效性遭到质疑。在2010年,多群科学家研究角龙类的个体发生学,提出牛角龙可能不是独立的属,而是成年的三角龙,或是某种性别的三角龙。因为三角龙的标本仍未达到成熟阶段,三角龙的头颅骨凹处,与牛角龙的头颅骨洞孔相符合。近年,另两群科学家研究牛角龙、三角龙的几个标本,提出两者不是相同动物。在1891年,约翰·贝尔·海彻尔(John Bell Hatcher)在怀俄明州东南部发现了两个牛角龙的部分头颅骨,并在同年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命名,晚于三角龙两年。牛角龙的化石已在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南达科他州、北达科他州、犹他州、萨克其万省等地发现。一些可能属于牛角龙的破碎化石在德克萨斯州的大湾区、新墨西哥的圣胡安盆地发现。化石证据显示牛角龙并不普遍,它们的近亲三角龙的化石较常发现。牛角龙的名称常被翻译为“公牛蜥蜴”,但可能其实意为“有孔的蜥蜴”,意指它们头盾上的洞孔。命名者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可能是将它们与三角龙的坚硬头盾做比较。这些混淆导因于马什从未在研究中明确的指出牛角龙的词源。牛角龙目前只有两个有效种:错误归类种:在1946年,吉尔摩将犹他牛角龙的化石命名为犹他无鼻角龙(Arrhinoceratops utahensis)。在2005年由Sullivan等人重新审视,并被认为较宽牛角龙古老。近年研究发现犹他牛角龙可能属于无鼻角龙,或是该成立独立属。由于宽牛角龙的化石发现于海尔河组的北部,而犹他牛角龙的化石发现于美国西南部,与阿拉摩龙共存,两个地区的恐龙动物相很少重叠,因此两者可能是不同属。研究人员并未决定犹他牛角龙是否是独立属,但提出牛角龙是三角龙的成年个体。牛角龙属于角龙亚目的角龙科开角龙亚科,角龙亚目恐龙是群草食性恐龙,拥有类似鹦鹉的喙状嘴,生存于侏罗纪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近年,德州大弯曲国家公园的Javelina地层挖出的幼年角龙类化石,与牛角龙的成年颅骨有相似处,而被归类于犹他牛角龙的类似种(T. cf. utahensis )。最近的研究显示牛角龙的亲缘关系最接近三角龙。近年有科学家研究蒙大拿州地狱溪组角龙类化石的个体发生学,提出牛角龙可能不是独立的属,而是成年的三角龙。蒙大拿大学的杰克·霍纳(Jack Horner)在一个公开演讲中提出牛角龙是三角龙其中一个性别的成年个体。霍纳发现角龙类的颅骨具有化生性骨骼(metaplastic bone)的组织,这种组织会随者年龄的增长,发生型态上的变化。他认为三角龙的额角会随者年龄不同而变化,幼年时会向前弯曲,成年时会往后弯曲。他同时指出目前没有牛角龙的幼年化石,而且三角龙的近成年个体化石中有接近50%的头盾上有两个较薄部分,与牛角龙头盾上的两个洞相符。这个理论认为所有的成年三角龙拥有坚硬的头盾,但在达到性成熟以前,其中一个性别或某群会发展出较长的头盾,以供展示用。为了平衡延长头盾的重量,必须在头骨上发展出洞孔。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年轻牛角龙标本的缺乏,也解释了与亚成年三角龙的头盾中的厚部薄部位置的一致性,但这个理论没有被广泛地接受。John Scannella在英国的一场脊椎动物化石学会会议上,也提出牛角龙不是独立的属,而是成年的三角龙,或是某种性别的三角龙。隔年,两人发表更详细的研究,研究地狱溪组的29个三角龙、9个牛角龙的头颅骨标本,提出生存于相同时代与环境的牛角龙、双角龙、三角龙,都是同种动物。在2011年,Andrew Farke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双角龙有足够的差异,应为独立属,而且是三角龙的近亲;而三角龙/牛角龙年龄差异的假设中,生长途中增长的颈盾缘骨突、头盾产生洞孔、头盾延长等生长模式,其他角龙科恐龙在生长时并没有发现这些生长模式。如同所有角龙亚目恐龙,牛角龙是草食性恐龙。在白垩纪期间,开花植物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牛角龙可能以当时的优势植物为食,例如:蕨类、苏铁、针叶树。它们可能使用锐利的喙状嘴咬下树叶或针叶。

相关

  • 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 myeloma, plasma cell myeloma, 或Kahler's disease)是一种浆细胞(一种专责制造抗体的白血球)不正常增生,致使侵犯骨髓的一种恶性肿瘤(癌症)。
  • 室内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是指在密闭空间中分布着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有害物质。一般常见室内空气污染来源可能包括抽烟、燃香、食物烹食、使用不同类型燃料支暖炉与火炉、清洗频率不足的
  • 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儿童与青少年精神医学或小儿精神医学是精神医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专注于儿童与青少年及其家庭之心理疾患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它主要主要研究心理与社会双重因素(英语:biopsy
  • 粗球霉菌粗球霉菌(学名:Coccidioides immitis)又称粗球孢子菌,是一种生长在土壤中的致病真菌,可造成人类感染,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墨西哥北部以及西半球一些其他的地区。此病原真菌在人体上
  • 肌膜疼痛症候群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英语:Myofascial pain syndrome,简称MPS)是一类病症,主要呈现为肌肉之慢性疼痛。在一些病例上疼痛甚为剧烈。其与骨骼肌上之激痛点(Trigger points)有关;激痛点为
  • MoSsub3/sub三硫化钼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MoS3。将七钼酸铵的稀硫酸(0.2 mol/L)溶液和硫化钠的水溶液在搅拌下快速混合,可以得到非晶态的三硫化钼。将三氧化钼溶于溶解在氢氧化钠中,得
  • 乔治·弗雷德里希·韩德尔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德语:Georg Friedrich Hä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创作作品类型有歌剧、神剧、颂歌及管风琴协奏曲,著名作品为《弥赛亚
  • 陈 颙陈颙(1942年12月31日-),生于重庆,籍贯江苏宿迁,中国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会(IAPEI)的地震预报和地
  • 古越语古越语是古代于越人的语言,春秋时期通行于吴、越两国,与当时附近楚及中原诸国言语不同。语言学研究表明,古越语可能属于侗台语系,与现代的侗语、壮语、泰语等关系较近;但也有研究
  • NginxNginx(发音同“engine X”)是异步框架的网页服务器,也可以用作反向代理、负载平衡器和HTTP缓存。该软件由伊戈尔·赛索耶夫创建并于2004年首次公开发布。2011年成立同名公司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