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俭 (辽朝)

✍ dations ◷ 2025-09-12 11:29:55 #张俭 (辽朝)

张俭(963年-1053年),字仲宝,辽国南京道宛平县人,辽朝官员、异姓王。

父张雍,母刘氏,统和十四年(996年)举进士第一(状元),为云中府(云州)幕僚。辽圣宗出猎云中,按例地方官应该进献本地特产异宝,节度使说:“臣的辖区没有其他特产,只有幕僚张俭,一代之宝。”圣宗召见张俭,张俭奏对言及世务,奏事三十件。圣宗见张俭举止大方、神态自若,对世务洞察秋毫。从此张俭开始颇受重用。任监察御史,在行在供职。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任礼部郎中、知制诰、直枢密院,充贺宋真宗生辰副使。开泰元年(1012年),任政事舍人。开泰二年(1013年),任枢密直学士。开泰三年(1014年),加官工部侍郎、知制诰。开泰四年(1015年),进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开泰七年(1018年),守司徒、政事令。太平五年(1025年)三月,出任武定军节度使、同政事门下平章事,六月,转任彰国军节度使。十二月,移镇大同军节度使。太平六年(1026年)三月,入为南院枢密使,参知政事吴叔达与张俭不协,圣宗怒,吴叔达左迁康州刺史。张俭拜左丞相、政事令。景福元年(1031年),受圣宗遗诏辅佐太子耶律宗真。辽兴宗即位,张俭任太傅,赐同德功臣称号。重熙元年(1032年),拜太师、中书令。重熙四年(1035年),致仕,加尚父位,封秦国公,赐号贞亮弘靖耆德功臣。重熙五年(1036年),张俭提出要兴宗幸礼部贡院,亲自测试进士。重熙六年(1037年),封韩王。重熙十一年(1042年),徙封陈王。

张俭生活简朴,张俭经常给与亲旧财物,自己过粗食粗衣的生活。兴宗同情张俭清贫,取内府之布,给他做衣服。张俭袍服穿了三十多年,他以此讽喻皇帝戒奢从俭。兴宗赐张俭弟五人进士及第的身份,张俭固辞。有八人作为盗贼被捕处死,后来真正的犯人落网。八人的家人诉冤,张俭要求再审。兴宗不同意,张俭上谏请求恢复八人名誉。张俭任宰相之位二十年,从一线回家隐居。宋朝国书词句对辽国无礼,兴宗想要亲征北宋,到张俭家听取意见。张俭说以利害,又说:“第遣一使问之,何必远劳车驾?”兴宗取消南征计划。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张俭去世。享年九十一岁。敕命葬于宛平县。

相关

  • 毗湿奴派毘湿奴派(Vaisnava dharma,英语:Vaishnavism),又写为毗湿奴派,印度教的主要分支之一,与湿婆派、飒刻昙派等传统并列。以崇拜毘湿奴及其十大化身为主要信仰,特别是黑天。他们的信仰中
  • 别嘌呤醇别嘌呤醇(英语:Allopurinol,又名别嘌醇、异嘌呤醇)是主治高尿酸血症(血浆中的尿酸浓度过高)及其并发症痛风病等的药物。别嘌呤醇是一种嘌呤类似物;它是次黄嘌呤(体内一种常见的嘌呤)
  • 生物节律时间生物学(英语:chronobiology;字首来自希腊语chronos,指时间)又译生物钟学,广为人知的生理时钟。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与时间有关的周期性现象,或曰这些现象的时间机
  • 台湾扁鲨台湾扁鲨(学名:),又称台湾琵琶鲛、扁沙,为扁鲨科扁鲨属的鱼类。分布于台湾东北及西南沿海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为 4 种栖息于台湾与日本附近的扁鲨之一。它同大多数鲨鱼一
  • 迈克尔·哈特迈克尔·哈特(英文:Michael Hardt,1960年-)美国政治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 哈特以他与安东尼奥·奈格里合写的著作《帝国》而闻名。 它被齐泽克称赞为“21世纪的共产党宣言”。哈
  • 卡里·霍塔凯宁卡里·霍塔凯宁(芬兰语:Kari Hotakainen;1957年2月9日-)芬兰作家。1957年2月9日,卡里·霍塔凯宁出生于芬兰波里。1976年,霍塔凯宁毕业于劳塔兰皮高中。他在大学获得了文学士学位。
  • 光圈优先光圈优先(英语:Aperture priority)是数字相机的一种曝光模式。在尼康及其他品牌相机上通常用模式转盘上的字母A表示,在佳能相机上则用模式转盘上的字母Av表示。通过这种模式,相机
  • 换位子群在抽象代数中,一个群的换位子群或导群,是指由这个群的所有交换子所生成的子群,记作、或(1) 。每个群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交换子群。在一个群的所有正规子群中,交换子群是使得对它
  • 邓阊邓阊(1世纪-118年),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东汉人物,邓训第五子,和熹皇后邓绥、邓骘、邓京、邓悝、邓弘的弟弟。邓绥为汉和帝贵人,邓骘、邓阊兄弟担任郎中。邓绥立为皇后。
  • 王博文 (元朝)王博文(1223年-1288年),字子冕,一作子勉,号西溪,元朝东鲁(今山东省)人,迁居彰德(今河南省安阳市)。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王博文官至燕南按察使,历任礼部尚书、大名路总管,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官至南台中丞。死后,谥文定。早年就有文名,王博文和汲县王恽、渤海王旭齐名,并称“三王”。《全元文·第五册》保存他的文章八篇;《元诗选·癸集·丙集》保存他的诗作一首。《大明一统志》卷28、《元诗选·癸集·小传》记载了他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