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词性
✍ dations ◷ 2025-09-18 01:41:56 #词性
词类(part of speech、PoS、POS)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是一种语言中词的语法分类,是以语法特征(包括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兼顾词汇意义对词进行划分的结果。从组合和聚合关系来看,一个词类是指:在一个语言中,众多具有相同句法功能、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聚合在一起形成的范畴。词类是最普遍的语法的聚合。词类划分具有层次性。如汉语中,词可以分成实词和虚词,实词中又包括体词、谓词等,体词中又可以分出名词和代词等。词类是以语言中的词汇为对象,按照语法作用的不同,将词分为不同的类。词性则是以个别词为对象,根据其语法作用,兼顾其意义,将其归类得到的结果。举例来说,汉语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而“苹果”一词的词性就是名词,“跳”的词性是动词,“大”的词性是形容词。不过在行文中,两者也常常混用。在印度,早在公元前5世纪,语法学家耶斯迦就在著作《尼禄多》中划分了梵语的四个词类,大约相当于名词或实词、动词、前动词或前缀、小品词或不变词(可能指前置词)。在西方,词类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一百年的狄俄尼索斯·特拉克斯(Διονύσιος ὁ Θρᾷξ)分出名词、代词、冠词、分词、动词、副词、前置词、连词八个词类。这些语法范畴后来成为传统,不同程度地沿用至今。传统的词类划分以“意义”为基础,部分则以“功能”来定义,在标准上不统一,导致结果不一致。例如,以“名词”为指具体或抽象事物的词,是从意义出发;以“副词”为修饰动词的词,则又从功能出发。比如英语中,home(家)在he goes home(他回家去)中修饰动词goes,从语法功能上说是副词,但人们仍从它仍旧是 “命名词”,可见其混乱。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家试图与这种传统绝裂,以求确定更适合某一语言的词类范畴,并使划分标准更为一致。一些语法学家把传统的术语拿过来,重新给它们下定义,同时补充一些必要的新术语;另一些人则完全抛弃传统术语,创造新的名称以防混淆,甚至采取给词类编号的作法。极度形式化的定义如转换生成语法中的定义,根据句子深层语法中的成分结构给词标出范畴,凡是可以在句子中起相同成分作用的词均作为同一类别。中国大陆语言学界1953至1954年展开词类问题的讨论,比较一致的结论是:汉语有自己的词类;不能单纯以意义为标准区分词类。有的学者认为意义是标准之一,有的认为只是参考而不能作为依据,但都同意最重要的标准是形式上的(如句法功能和形态变化)。这在屈折语和黏着语等语言中非常常见。如英语中,名词可以加“-s”变成复数形式、加“-'s”变成所有格形式,动词可以加“-ing”变成现在分词、加“-ed”变成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形态标准不具有普遍性,只适合分析形态发达的语言。语法特征相同的词,在词汇意义上往往有共同点,因此词义可以做为词类划分的参考,不能不顾词义或者完全脱离词义;但不能说词汇意义共通的词,其语法特征相同,因此词义不能做为划分词类的标准。比如汉语中的“重”和“聪明”都是形容词;但是在西非的伊博语(Igbo)中,“重”属于动词,而“聪明”属于名词。功能标准在全世界语言中更具有覆盖力。从表面上看,有形态的语言常常根据形态确定词类,但是形态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反映功能分布的形式标签;所以从本质上讲,也是根据句法功能来分类。指词能否充当句子成分以及充当何种句子成分的情况。如汉语中实词、虚词的区分就主要是根据能否充当句子成分这条标准。又如英语中只有名词和代词可以以原形单独做主语和宾语。指词和其他词汇组合成词组的情况。如汉语和英语中,形容词的前面常常能加“很、太/very, too”等程度副词,而名词和动词前一般不能加。上述标准一般来说是协调的,所得结果是一致的,但有时候也会出现矛盾,需要综合判断。一般来说,一个词类要有一个必须具备的特征,一些必要的特征,一个不容许的特征,一些可容许的特征。兼类是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一个词经常具备几类词的主要语法特征,可以在一种组合关系中的不同组合位置上出现。兼类的词在甲场合里有甲类词的功能,在乙场合里有乙类词的功能;不是说在同一场合里有甲乙两类词的功能。比如“工作”,可以作名词,如“他的工作”;也可以作动词,如“努力地工作”。两个同形同音但不同源的词的关系不能称为兼类。比如“春天万物都充满生气”中的“生气”是名词,“他很生气”中的“生气”是形容词,但这两个词只是恰巧同音、同字,根本不是一个词,不属于兼类。一个词的兼类是固定的、经常的,不是临时的、偶然的。后者称为词类活用。如古代汉语中,“君”是名词,但在“晋灵公不君”中可以被“不”修饰,临时活用为动词,表示“行君道”。传统上,英语中有八个词类:名词、代词、形容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感叹词。而在更前沿的语法研究中,语法学家们分出了更多、更细的词类,如限定词、句首助动词等。在一些场合的言语中,一些词可以变成其他词性。如“we must look to the hows and not just the whys”(我们必须关注怎么做而不是为什么做)中,副词“how”(怎么)和“why”(为什么)可以像名词一样加上“-s”的屈折变化表示数范畴,也可以做介词宾语。日语中,有所谓十大品词,其中有一些词类可明显标记出来。如,动词原型是ウ段假名结尾,形容词原型是い结尾等。但反过来不成立,并不是所有ウ段假名结尾的词都是动词等。日语的词性分类也和印欧语系的语言不同。日语中有两类形容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形态规律不同。形容词能够像动词一样附加时态,而形容动词和名词在很多方面类似。一些变化后的动词反过来也很像形容词。
相关
- 哮喘喘息 、哮喘(英语:asthma,又称气喘)是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主要特征是多变和复发的症状、可逆性气流阻塞,和支气管痉挛(英语:bronchospasm)。常见症状表现为喘息 、咳嗽、胸腔紧
- 结核分枝杆菌结核杆菌,即结核分枝杆菌(学名: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专性需氧微生物,1882年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柯霍在柏林宣告它是结核病的病原体。他凭着此发现获得了1905年诺贝尔生
- 血液检验项目正常参考值范围血液检验项目正常参考值范围(英语:Reference ranges for blood tests),指的是医疗保健专家从血液样品中选取的一组用来描述医疗检验结果的正常参考值。血液检验的测量值在临床中
- 桥本氏桥本氏甲状腺炎也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桥本氏症(Hashimoto's disease)是一种由甲状腺被一系列细胞或抗体介导免疫过程攻击所导致的自体
- 博特氏病博特氏病(英语:Pott disease 或 英语:Pott's disease)是一种发生在椎骨(肺部以外)的结核菌感染。结核病能影响数种肺部以外的组织,包括脊椎,这是一种结核菌引起的椎间关节炎。此病是
- 接吻亲吻是指用嘴唇触碰其他事物,通常是另一个人。特别的,接吻是指两人的嘴唇互相接触。亲吻是一种经过学习的行为,从其他动物之间的行为学习而来。许多灵长类动物也有亲吻的行为。
- 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iso-nonyl Phthalate,缩写为DINP,化学式C26H42O4, 结构式为C6H4(COO(CH2)6CH(CH3)2)2,为邻苯二甲酸与异壬醇生成的酯类化合物。它是邻苯二甲酸酯的一种,也是
- 布立吞人布立吞人(英文:Britons)在民族学上的定义随时间改变而衍生多个意思,可以指:
-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又名血红蛋白含量(,简写Hb),指每升全血中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的含量,单位为g/L。血红蛋白为血液携带氧气的运载工具,故此值可用于衡量贫血的程度。因年龄和性别而异:见
- 空鼻症候群空鼻症候群,简称空鼻症,(英语:Empty Nose Syndrome,缩写:ENS),在耳鼻喉科学中指的是通过鼻甲切除术(英语:Turbinate reduction surgery)过度切除鼻甲(英语:turbinate)(通常为下鼻甲)后所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