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疑源类
✍ dations ◷ 2025-10-26 10:54:46 #疑源类
疑源类(Acritarchs)是具有机壁的、亲缘关系不明的微体化石类群,它们很可能是多源的、具有不同亲缘关系的集合体。目前不能将它们归为任何已知的生物门类,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疑源类被归为绿藻。它们在地层年代的确定、生物地层对比等方面非常有用,特别是在元古代和古生代地层中,疑源类有时是可找到的唯一化石。因此疑源类被广泛的用于生物地层学、古地理学和古环境学的研究。对疑源类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时,随着石油勘探的大量进行,疑源类开始被大量研究。1963年,Evitt提出疑源类这个概念(group Acritarcha,出自希腊语 akritos,不确定或混淆的;arche,起源),并将其定义为“未知并可能具有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微体化石,由一层或多层壁包围中央腔组成,壁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 . . . . ”,并确定了疑源类的基本分类方法。疑源类的研究在20世纪60—70年代进入了第二阶段。这时人们认识到疑源类是一类重要的化石类群,特别是在生物地层学方面,因此广泛开展疑源类分类和系统研究,大量的疑源类被命名和描述。80年代后,对疑源类进入第三阶段,对疑源类的研究被广泛应用到系统发生学、生态学、古地理学和古环境学等方面的研究上。疑源类的大小的变化范围极大,大小从小于10μm到大于1mm都有,大多数种类的大小在15μm—80μm 之间。它们的外形变化也很大,圆形、椭圆形、圆盘形、长形或多角形的中空壳体或中心体,在壳体表面还可能有突起、网脊、颗粒、翼、膜等外围修饰。有的种类外壳是多重的。有些疑源类的壳体上有开口或裂缝出现,开口的类型有多种。这可能是因为疑源类是单细胞原生生物的囊孢,原生生物原生质会通过开口从囊孢中溢出。1963年时,Evitt就明确指出疑源类是一个非正式的、实用的、没有属以上单位的分类类目。他建议疑源类使用国际植物命名法命名形态属和形态种,而使疑源类不被归入任何特定的生物门类之下。虽然这种分类方案可能并不能反映分类单元中系统发生关系,但基于形态相似性的分类类群可能仍代表了自然类群。应用最广的疑源类分类方案之一是Evitt和Sarjeant(1963) 提出的基于壳体形状和突起形态划分的13个亚类,用“-morphitae”作为结尾。由于亚类不是命名法规规定的术语,使得属可以在亚类间转移或当其亲缘关系确定后转移至林奈系统的科下。之后又对增加和减少了一些亚类。疑源类最早可能在18亿年前的古元古代出现。而可确认的疑源类则出现于15亿年前的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时,疑源类快速分化。但在新元古代末期,疑源类可能经历了一次大灭绝。古生代早期疑源类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长,虽然在奥陶纪末期又经历了一次灭绝事件,但此后又快速增长。泥盆纪灭绝事件后,疑源类的种类和数量就一直处于很低的状态。第三纪时,疑源类也处于消退状态,唯中新世略有恢复。疑源类主要出现在海相沉积地层中,在湖相和河相地层中也有发现。疑源类可以确认为是浮游生物,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无法确定。疑源类不是一个单系群,可能包括有藻类、植物的孢子、原生动物的囊孢,甚至是动物的卵。
相关
- 土壤土壤(德语:Boden,英语:soil)是一种自然体,由数层不同厚度的土层(德语:Bodenhorizont,英语:soil horizon)所构成,主要成分是矿物质。土壤和母质(岩石)的差异主要是表现在形态特征或物理、化
-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英语:Eosinophil, Eosinocyte 或 Acidophil,全稱 Eosinophilic granulocyte)是粒细胞中含有嗜酸性颗粒的一种,其他两种是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吞噬能力不如
- 刺身刺身(日语:刺身/さしみ sashimi *;或音译沙西米),多指生鱼片,但也可用鸡肉、马肉或是任何可以切成片状食用的食材制作,是一种常见的日本料理。其做法是以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酱
- 神经肌肉阻滞药神经肌肉阻滞药(Neuromuscular-blocking drugs)是可以阻滞神经肌肉接点神经传导的药物,会造成骨骼肌的瘫痪。可以透过在突触前(英语:Presynaptic)作用,抑制乙酰胆碱(ACh)的合成或是释
- 区室细胞区室(英语:cellular compartment,亦称为细胞腔隙)是细胞生物学中使用的名词,包括所有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封闭的部分,它们多被单层或双层的磷脂所包围。绝大多数的细胞器均被视
- 点击化学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也译作链接化学、速配接合组合式化学,是由化学家巴里·夏普莱斯在2001年引入的一个合成概念,主旨是通过小单元的拼接,来快速可靠地完成形形色色分子的
- 基因鉴定遗传指纹分析(Genetic fingerprinting)有时也称为基因标定或基因鉴定等,是一种使用通过比较DNA片段来区别不同个体的方法。于1985年,由莱斯特大学的亚历克·杰弗里斯教授发明。
- 糖苷酶糖苷水解酶(英语:Glycoside hydrolases,又称糖苷酶)是一种专门水解配糖键(glycosidic bond),并产生两个较小的糖分子的酵素,也是自然界中的常见酵素之一。这类蛋白质在人类的产业上
- 人造皮肤人造皮肤是利用科技,人为地制造皮肤以供皮肤有问题如烧伤的病人替换。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其用途是防止人体内的水分散失和细菌感染。所以每当皮肤大面积被火烧毁,病人就会有
- 马泰奥·伦齐马泰奥·伦齐 (意大利语:Matteo Renzi,意大利语发音:; 1975年1月11日-),意大利政治人物,第56任意大利总理,2013年12月当选民主党总书记。他曾经在2004年~至2009年任佛罗伦萨省省长,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