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特·舒施尼格

✍ dations ◷ 2025-07-30 13:31:57 #1897年出生,1977年逝世,斯洛文尼亚裔奥地利人,奥地利总理,奥地利贵族,弗莱堡大学校友,因斯布鲁克大学校友

库尔特·舒施尼格(Kurt Schuschnigg,1897年12月14日-1977年11月18日),原名库尔特·冯·舒施尼格(Kurt von Schuschnigg),是一名奥地利政治家,在1934年接替被刺杀的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成为奥地利第一共和国的总理。

他在里瓦德尔加尔达(在今意大利特伦托自治省,当时属于奥匈帝国)出生,在一战期间加入奥匈帝国军队。战后,他在弗赖堡大学和因斯布鲁克大学修读法学,并在因斯布鲁克做律师。

1927年,他加入基督教社会党,并获选为奥地利国民议会成员。他不信任半军事国防组织保安团 (Heimwehr),在1930年创立东部边区冲锋队(Ostmärkische Sturmscharen)。

1932年,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任命许士尼格为司法部长,后者在1933年成为教育部长。1934年,陶尔斐斯被刺杀。舒施尼格继任为新任联邦总理。1936年10月,他解散了保安团。

1938年2月12日,他与阿道夫·希特勒在贝希特斯加登会面。希特勒迫使他让亲纳粹的阿图尔·赛斯-英夸特加入内阁。舒施尼格返回奥地利后,不久宣布将于3月13日举行公民投票,尝试维持大局。

希特勒闻讯后,先是要求舒施尼格取消公投,等到舒施尼格同意后又要求他辞职,改由阿图尔·赛斯-英夸特接任。总统威廉·米克拉斯初时不愿任命赛斯-英夸特为总理,最终在德国的军事威胁下屈服。舒施尼格在3月11日辞职。赛斯-英夸特成为总理后,德国军队在3月12日早上就进驻奥地利。舒施尼格被纳粹党囚禁,在1945年美军进驻后才获得释放。

二战过后,他移民到美国,在1948至1967年在圣路易大学任政治学教授。他于1977年在因斯布鲁克去世。


相关

  • 纤维肌痛纤维肌痛(英语:Fibromyalgia,简称FM)是一种以慢性扩散疼痛,患者对触碰压力反应剧烈(英语:allodynia)。其他症状还包括过于疲倦致使普通活动受到影响、睡眠障碍以及记忆障碍。也有一
  • 细胞工程细胞工程(英文:cell engineering)是指在细胞水平上,基于现代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所进行的的遗传操作。这些操作用于重组细胞的结构和内含物
  • 巴士底日阅兵巴士底日阅兵(法语:Défilé militaire du 14 Juillet)是法国在每年7月14日(巴士底日)上午于巴黎举行的阅兵活动,开始于1880年。阅兵的起点是凯旋门,终点是协和广场。现在巴士底日
  • 碎纸片彩色纸屑(意大利语:Coriandoli),指以聚脂薄膜或金属材料为原料的多种色彩的纸片碎屑,通常用于巡游,运动会等庆祝活动,特别是婚礼庆祝上。早期的纸屑源于意大利。现代意义上的彩色纸
  • 德沃夏克安东宁·利奥波德·德沃夏克(捷克语: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生于布拉格(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现属于捷克)附近的内拉霍奇夫斯镇(英语:Nelahozeves)伏尔塔瓦
  • 高棉共和国高棉共和国(高棉语:សាធារណរដ្ឋខ្មែរ,罗马化:Sathéaranakrâth Khmer)是柬埔寨历史上的一个政权。1970年建立于美军默许下的军事政变;1975年红色高棉攻克金边市后,
  • 哥伦比亚万岁《哥伦比亚万岁》 (英语:Hail, Columbia)是一首美国的爱国歌曲。在1931年《星条旗》被列为正式国歌前,曾是实际上的美国国歌。1789年,美国作曲家菲腊·菲利(英语:Philip Phile)在首
  • 全角和半角全角和半角是文字的两种显示形式,“全角”指文字字身长宽比为一比一的正方形,而“半角”为宽度为全角一半的文字。现在这两个词通常用来指代计算机中显示的文字。在传统的字体
  • 俄罗斯-塞舌尔关系俄罗斯-塞舌尔关系(俄语:Российско-сейшель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是指俄罗斯联邦和塞舌尔共和国的双边关系。俄罗斯在塞舌尔首都维多利亚设有大使馆;塞舌
  • 埃德蒙·安德罗斯埃德蒙·安德罗斯爵士(Sir Edmund Andros 1637年12月6月-1714年2月24日)是英属美洲时代的一名殖民地长官,曾担任新英格兰领地、纽约省、弗吉尼亚殖民地和马里兰省总督。在他担任